穿越三千余年,古老文字更鮮活(文化中國行·感知文化里的中國·關注冷門絕學)__新聞頻道——漯河網-漯河市委、市政府唯一重點新聞門戶網

  • <i id="c9pcs"></i>

    穿越三千余年,古老文字更鮮活(文化中國行·感知文化里的中國·關注冷門絕學)

    來源: 時間:2025-07-22 11:01:00 點擊: 今日評論:

     

     

     

     

      實驗室內,張展(左)正在和學生掃描錄入甲骨文拓本。

      霍亞平攝

     

     

      甲骨文的“走”字。

      安陽師范學院供圖

     

     

      安陽師范學院學生在校園跳甲骨文廣播體操。

      霍亞平攝

     

     

      “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界面。

      安陽師范學院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這些學科看上去同現實距離較遠,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需要時也要拿得出來、用得上。”

    古文字、瀕危語言、歷史地理學、古典文獻等學科,學術關注度低、壁壘高、研究難度大,被稱為冷門絕學??萍假x能甲骨文活化的團隊、修復簡牘的青年學者……冷門絕學遇見當代知音,煥發新的活力。本版推出系列報道,走近不同領域的冷門絕學工作者,看他們如何用熱愛、執著與創新,讓冷門不冷、絕學有繼。

    ——編  者

    1985年成立殷商文化研究班,2000年研發甲骨文輸入法、開啟甲骨文數字化之路,2021年招收文物、電子信息專業碩士研究生,2024年組建數字甲骨共創中心、實施甲骨文全球數字化回歸計劃……在河南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文化墻上的歷史沿革仿佛讓人看到,一片片甲骨上的古老文字穿越3000余年款款而來,攜手前沿科技,展現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在實驗室的會議室,有一幅書法作品,上書“冷門不冷,絕學不絕”8個大字,落款是“癸卯秋月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小學九一分校”。這幅字的來歷,要從2023年講起。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劉永革回憶,那年夏天,他突然接到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小學九一分校一名老師的電話,對方在網上看到實驗室發布的一套甲骨文廣播體操,非常感興趣,想來拜訪學習。當年秋天,校長就帶隊前來,這幅字就是當時一名熱愛書法的老師寫的。

    “冷門不冷,絕學不絕”。劉永革把這句話當作祝愿,也是實驗室同仁的努力方向。

    把甲骨文“搬進”電腦

    研究進入“云時代”

    甲骨上的古老文字如何進入當代生活?這背后有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讓甲骨文“活”起來。這件事,劉永革和他的團隊做了25年。

    “現在我們都用電腦打字,怎樣用電腦打出甲骨文?”2000年,安陽師范學院一名研究甲骨文的老師向劉永革提出一個問題,當時劉永革是安陽師范學院計算機系的一名青年教師。“那時我對甲骨文一竅不通,但我知道,對于計算機語言來說,甲骨文和漢字都是一種符號,既然漢字能輸入計算機,甲骨文為什么不可以呢?”劉永革說。

    他用了3年時間,成功研發出甲骨文輸入法。隨后劉永革又加入安陽師范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韓江蘇教授2004年申請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甲骨文圖文資料庫”。

    “‘甲骨文圖文資料庫’一做就是8年,把諸多甲骨文拓片、繁重的文獻資料、書籍等‘搬進’了電腦,方便學者查閱。”劉永革說。

    隨著研究的深入,集甲骨文文獻庫、著錄庫、字庫等三庫合一的“殷契文淵”項目啟動,2019年向公眾開放,成為免費的專業化甲骨文數據平臺,集納的甲骨文字庫包含單字5086個、字形6234個,甲骨文研究文獻3萬余篇,是世界上現有資料最齊全、規范、權威的甲骨文數據平臺。這也標志著甲骨文研究進入“云時代”。

    實驗室的新生代研究者也嶄露頭角。2021年,剛進實驗室兩年的張展申報的“基于位置敏感網絡的甲骨碎片多源圖像拼接方法研究”,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這個項目利用人工智能圖像技術,研發甲骨文自動綴合系統,以便在數千塊甚至上萬塊甲骨碎片中搜索邊緣、紋理和殘辭匹配的目標,為甲骨文破譯拓展出新的路徑。目前,這套系統已經綴合甲骨碎片120組。

    劉永革說,接下來,實驗室將繼續補充基礎數據,運用高清拍攝、微痕增強、三維建模等技術,建設“甲骨文全信息模型”。同時采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數據分析,包括甲骨文識別與字形分析、甲骨文知識圖譜等。

    全信息采集

    實現數字化回歸

    不久后,劉永革要和同事飛往法國,去4家博物館拍攝甲骨的高清圖片。這是實驗室聯合騰訊SSV、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安陽市文物局共同發起的“甲骨文全球數字化回歸計劃”的工作之一。

    “這不僅是對甲骨文的搶救性拍攝,而且有助于甲骨學的后續研究。”劉永革說。他們通過高清拍攝、微距拍攝、三維建模等,對每一片甲骨拍攝150余張照片,進行全信息采集,實現甲骨實物在數字空間的高保真還原和保護,還通過紅外線攝影、光譜分析、微量元素分析產生不同圖層,為甲骨學研究提供借鑒。

    安陽殷墟發現了近16萬片甲骨,分別收藏于國內外博物館、圖書館、科研機構、高校等180余家機構。隨著時間流逝,很多甲骨風化、破碎,甚至字跡消失,數字化保護是當務之急。“除了法國,今年還有望把德國收藏的400多片甲骨的數字化全信息采集回來。”劉永革說,去年他們已從韓國帶回8片甲骨的數字化全信息。

    以前跳廣場舞

    現在做甲骨文廣播體操

    除了研究保護甲骨文,劉永革和團隊成員還致力于讓甲骨文融入生活。采訪中,劉永革起身演示甲骨文廣播體操:雙手高舉并攏,膝蓋微屈,身體前后擺動。“你看這像不像流動的‘水’?”劉永革說,“這是甲骨文廣播體操里的一個擴胸運動。”

    甲骨文廣播體操由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組織發起,以19個甲骨文字為基礎,結合古文字、音樂、舞蹈、體育等多學科開發,現已推廣到北京、廣東廣州、四川成都等地。

    “以前感覺甲骨文離我們很遠,現在覺得甲骨文沒那么神秘了。”安陽市某中學退休教師李莉說,她和伙伴們常在公園跳操,以前跳廣場舞,現在做甲骨文廣播體操。

    李莉每天都打卡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發的“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小程序里有個“每日一字”欄目,她喜歡帶著孫子一起學。“每日一字”欄目每天會選出一個甲骨文,讓讀者猜是什么字,然后揭曉答案并給出解釋,還會用圖像演示這個字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變化過程。

    “只有讓大家有機會接觸到甲骨文,人們才會認識它、了解它,進而愛上它。”劉永革說,“這樣,這個冷門就不冷了。”

    在這個曾榮獲第二十八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的研究團隊,青年學者占比71%。劉永革和同事們覺得,甲骨文還有很多字未被破譯,殷商史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探索,“只要發現新材料、獲得新信息,甲骨文這門‘絕學’就不會絕”。研究成果有人用,前行路上有同行人——這就是劉永革們“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之源。

    • 沙河(白云山橋至京港澳高速橋段) 獲評2024年度省級美麗幸福河湖

    • 千機飛點亮城市夜經濟

    • 構建“漯講樂享”大宣講格局 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浸潤心田 ——我市理論宣講工作綜述

    • “豫漯河貨001”投運

    • 欣賞剪紙技藝 品味東方美學 ——漯河市首屆非遺展演年活動六月第一場展演側記

    • 1
    • 2
    • 3
    • 4
    • 5

    最新 / 新聞

    一周 / 新聞排行



    主辦單位:中共漯河市委宣傳部 漯河市互聯網新聞中心 承辦:漯河市廣播電視臺  豫ICP備05017908 
    Copyright © 2000 - 2012 LUOH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網 版權所有

    豫公網安備 41110202000117號

    欧洲av在线欢看_人妻在线无码专区_亚洲av男人的天堂_国产最新无码不卡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