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國家農業十大引領性技術之玉米籽粒低破碎機械化收獲技術暨玉米密植高產技術(黃淮海夏玉米區)現場觀摩(研討)會在我市召開。全國玉米栽培學組組長、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李少昆稱贊我市的玉米籽粒收獲技術在黃淮海區域具有引領作用,為實現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邁出了歷史性和關鍵性一步。
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農機資源優勢,立足發展綠色農業,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積極推進農機化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市玉米籽粒收獲技術全國領跑,每畝可增收150多元;玉米密植高產技術走在國家黃淮海區域前列,每畝可增收200多元;榮獲農業農村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合作獎(一等獎)和成果獎(二等獎)兩項殊榮。
玉米是我市重要的秋糧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120萬畝左右。長期以來,由于不能實現機械化籽粒直收,農民一直沿襲機械化摘穗—果穗晾曬—脫粒—籽粒晾曬的技術路線,中間環節多,人工成本高,玉米易霉變。自2016年開始,我市承擔“農業部玉米籽粒低破碎機械化收獲技術集成示范”“河南省玉米籽粒聯合收獲機械化技術試驗示范”項目。為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市成立了科研攻關小組,采取政策拉動、組織推動、示范帶動,從品種篩選、播種、收獲、烘干等環節進行技術試驗論證,形成了以“玉米籽粒直收機械化技術”為核心的集成技術模式。
2019年,國家玉米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暨籽粒低破碎機收技術現場活動在我市舉辦。通過“機收品種+高效栽培+機械收獲+機械烘干”四結合展示平臺,全方位展現了一批好品種、好機械、好技術,真正實現了良種、良法、良機深度融合,有效解決了玉米生產薄弱環節的難題,我市已成為黃淮海玉米籽粒直收機械化技術的支撐區域和輻射源。
今年,我市通過玉米密植高產技術試驗示范,玉米每畝種植株數達6200株,大田試驗實測畝產達817.2公斤~902.02公斤,實現了玉米單產歷史性突破,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架構起科技支撐。同時,全市玉米粒收面積66.65萬畝,粒收率達到55.26%,遠高于去年全省12%、全國5%的粒收水平。
責編:翟婷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