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 輝 通訊員 陳曉輝)12月26日,隨著一批新調整組建的事業單位掛牌、授印和人財物移交,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級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改革后的市級事業單位精簡為183個,事業編制核減為7496名。我市高標準高質量超額完成省定改革任務。這標志著我市歷時半年的市級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取得圓滿成功。
推進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接續,是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省委圍繞現代化河南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今年6月,我市正式拉開市級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大幕,市委書記劉尚進和其他市委編委領導多次聽取改革情況匯報;先后召開五次市委編委會議,研究職能重塑、機構精簡、編制核減、領導職數核定等事宜。市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多次征求各涉改單位意見和建議,開展調研、測算數據、制訂方案、溝通對接,做了大量扎實細致的工作。
“2017年以來,我們持續推進行政職能事業單位改革試點、黨政機構改革等工作。這些改革為此次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掃清了障礙、奠定了基礎、贏得了空間。”市委編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先后出臺《漯河市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實施方案》,印發《關于所屬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有關機構編制事項和人財物劃轉的通知》,出臺了機構設立和整合意見、職能調整意見、人財物劃轉方案,為改革順利推進提供了基本遵循;對新調整組建的單位,做到“七個統一”(統一制作牌子、統一刻新印章、統一人員劃轉、統一資產移交、統一授繳印章、統一現場掛牌、統一集中揭牌),實現“七個到位”(機構整合到位、機構設置到位、職能劃轉到位、掛牌授印到位、人財物移交到位、原機構停止運行到位、“三定”規定印發到位)。目前,市級所有事業單位“三定”規定全部印發,開始按照“三定”規定規范運行。這次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既達到重塑重構目的,又確保人員平穩過渡、工作無縫銜接、國有資產不流失,打造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的“漯河樣板”。整個改革突出了“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單位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單位負責”的工作思路,組建了統一的檢驗檢測機構和大數據中心,不僅節約了財政經費,還破除了部門壁壘,由“九龍治水”變“攥指成拳”,進一步放大“聚合效應”,充分釋放改革紅利。
改革風勁乘勢起,快馬加鞭往前趕。截至12月26日,市級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全部完成,事業單位機構精簡57%、編制核減21%。此次改革進一步優化了機構布局,強化了公益屬性,解決了事業單位機構編制“低小散”以及定位不清、職能不清、效率不高等問題,真正實現了涉改單位從“改頭換面”到“脫胎換骨”的根本轉變,為漯河現代化建設賦能加力。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