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潁縣檢察院針對本縣是漯河市第一農業大縣的實際,在開展“五進”活動中,重點進行了送法進鄉村活動,扮好“傳聲器、播種機和隔火墻”三種角色,發揮“宣傳員、教導員和調解員”的作用,在廣大鄉村開展宣講近20場次,聽眾達4500多人次,培養法律明白人158人,共受理各類舉報線索27起,接待群眾來訪47余人次,解決各類糾紛30多起,排查并及時解決3起涉檢涉法上訪案件。
一、扮好“傳聲器”角色,發揮“宣傳員”的作用
為扎實有效開展送法進鄉村活動,臨潁縣檢察院成立了“五進活動”法制宣講團,在鄉鎮成立檢民聯系工作站,由10名黨組成員和5名副科級干部任15個鄉鎮工作站站長,15名檢察院中層正職和鄉鎮綜治辦主任任副站長,在村級設立檢民聯系工作組,抽調50名檢察干警組成進村工作隊,到全縣15個鄉鎮90個行政村開展送法進村工作。針對農村實際和農民自身特點,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憲法》、《刑法》和《民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并以發生在他們身邊的案例釋法說理。主要通過村委會的廣播喇叭講解的方式,以村學校為依托成立“法制宣傳夜校”,采取“小手拉大手”的形式,讓學生和家長共同學習法律法規知識。同時,又發放了法律法規宣傳手冊,張貼了宣傳畫冊,播放了法制教育宣傳電影等,分包干警還擔任所在鄉鎮和村中心學校的法制副校長,定期舉辦法律夜校培訓,開展法律法規和政策知識宣講;此外,工作隊還利用傳統節日、農村廟會等機會,對廣大農民朋友進行集中法律宣傳,引導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真正讓農民學法入腦,成為學法、守法、用法的新型農民。
二是扮好“播種機”角色,發揮“教導員”的作用
為了給農村留下一支永遠不走的法制宣傳隊,臨潁縣檢察院要求送法進鄉村工作隊,發揮“播種機”作用,為所包鄉鎮和所進村培養5名以上“法律明白人”,選拔那些學習積極、通曉基本法律法規知識、通過測試在60分以上的農民進行重點教育培訓,培訓合格后由該縣院授予“法律明白人”稱號,并且聘為人民檢察院“鄉村矛盾調解員”。今年活動開展以來,共受理舉辦法律法規知識培訓班27期,培訓群眾447余人次,開展法制知識競賽和測試10場次,參加人數400多人次,為聯系鄉村培養法律宣傳員和法律明白人近150人。今年第一期向48名農民頒發了“法律明白人”和“臨潁縣人民檢察院農村矛盾糾紛調解員”證書,他們在各鄉鎮和村組的法律宣傳和矛盾糾紛調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在該縣瓦店鎮瓦店村的李某(女)與鄰居因宅基地問題發生打斗,致鄰居曹某輕傷。為不讓矛盾激化引起更大糾紛,該縣院進村送法工作隊與村矛盾糾紛調解員(村支書)晁庭懷提前介入進行調解,在達成和解協議后兩家和好。
三是扮好“隔火墻”角色,發揮“調解員”的作用
臨潁縣檢察院在送法進鄉村活動,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延伸活動內涵,把送法、講法和培養法律明白人工作,進一步拓展為化解農村農民的矛盾糾紛和努力捍衛農民權益。該縣院建立“下訪巡訪”制度,把每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作為進村入戶的下訪巡訪工作日,到這一天,分包干警要到所包的鄉村檢民聯系點接待群眾信訪和人訪,受理群眾舉報申訴,現場解答群眾詢問。同時,他們還制作了檢民聯系卡、控告申訴聯系卡、鄉村綜治情況統計表等,規范檢民聯系工作流程,及時發現治安苗頭和農民矛盾糾紛問題,及時控制事態發展?;顒娱_展以來,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進村工作隊解決群眾矛盾32起,排查刑事犯罪案件3起,解決侵害農民利益案件2起,息訴罷訪群眾上訪事件1件。如在皇帝廟鄉荒張村開展活動中,發現假種子侵害農民利益事件,導致19家農戶玉米絕收,造成三萬多元的損失,因證據不足在一審判決敗訴。進村工作隊積極主動介入案件,幫助收集物證,查找證人證言,院民行科向市院提出抗訴請求,并與法院溝通協調,判決銷售假種子的張某賠償全部經濟損失,終于為這19家農民計回了公道。(通訊員:丁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