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推動各民族共同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沒有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少。我省各族群眾與全國一道打贏了脫貧攻堅戰,開啟了建設現代化河南新征程。我們要抓住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歷史機遇,在全面實施“兩個確保”“十大戰略”中,推動各民族共同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要立足資源稟賦、發展條件、比較優勢等實際,找準各地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切入點、結合點、發力點,加快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各族群眾就業增收,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共同富裕。深入開展民族聚居村(社區)與周邊村(社區)“同心圓·共發展”活動,組織引導民族聚居村(社區)與周邊村(社區)“一對一”“一對多”結對,動員各族群眾同學技術、同提技能、同興產業、同促就業,努力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
8.一部中國史,就是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國“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史進程。從秦朝到兩漢,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從五代十國到遼宋金元,從明清到近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但從未間斷,而且交往范圍不斷擴大,交流頻度不斷增強,交融程度不斷加深。我國歷史演進的這個特點,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最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9.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順應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發展大趨勢,深刻理解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要面向各族群眾加強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鑄魂,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振奮各族人民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精氣神。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和時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和運用中華文化特征、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國家形象的表達體系,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中華文化認同。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