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
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1億,占總人口的22%。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事關發展全局和百姓福祉。2024年和2025年,我省分別將“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提升農村普惠養老服務能力”列入省重點民生實事。
盛夏時節,記者走訪鶴壁市、舞陽縣等地,走進老年助餐食堂和區域養老服務中心,聽基層百姓說變化,和相關部門負責人聊體會,感受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民生溫度。
俯瞰舞陽縣一家區域養老服務中心。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家奇 攝
助餐服務讓老人吃得舒心又方便
7月21日,臨近中午,在鶴壁市淇濱區黎陽路街道長城社區內,近200平方米的“雅苑食光”食堂漸漸熱鬧起來。“前些年,每天買菜做飯、刷鍋洗碗要忙活好幾個小時。”前來就餐的76歲居民王玉梅告訴記者,自打社區2023年8月引入運營機構提供助餐服務,她和老伴終于從煩瑣的一日三餐中解脫出來,“在這里吃飯,既可以單點,也可以吃自助餐,好吃又干凈。”
經營“雅苑食光”的晉劉磊介紹,該食堂營業時間為上午9點至晚上10點,飯菜均低油、低糖、少鹽,營養均衡。餃子、餛飩、包子等面點由正規廠家直供且采用自助形式,75歲以上老人就餐僅需6元,65歲至74歲老人就餐僅需8元。同時,還提供“線上+線下”訂餐方式,以及特需配餐、上門送餐等服務。
“黎陽路街道有居民7.74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1.2萬余人,助餐需求旺盛。”該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建武介紹,在市民政局的指導和支持下,街道引進餐飲公司進行專業化運營,目前已輻射怡樂園、長城等9個社區,發展用餐、助餐會員1000余人。
如何在推動老年助餐服務方便可及、經濟實惠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采取‘社區+經營者+供貨商’合伙人模式,鏈接多方資源,實現了社區服務提升、經營者家門口就業、供貨商銷路拓寬‘三方共贏’。”長城社區黨支部書記李瑞云說。
“街道還探索出‘養老機構+食堂’‘餐飲企業+食堂’‘源頭工廠+食堂’等運營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導、公益扶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多元化養老助餐服務體系。”張建武說,一些社區食堂還根據實際拓展服務范圍,如提供學生餐、生日宴,為周邊單位和社會組織提供工作餐等。
黎陽路街道的實踐,是我省因地制宜探索老年助餐模式的縮影。近年來,各地涌現出“中央廚房+助餐”“供銷社+助餐”“村集體+助餐”“物業+助餐”等模式。越來越多像王玉梅一樣的老年人不再為做飯傷腦筋,在家門口就能吃上熱乎飯、放心飯。
舞陽縣中醫院的醫生來到北舞渡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義診服務。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郭徽 攝
建好農村老人家門口的服務站
7月22日上午,走進舞陽縣北舞渡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93歲的劉樹娃正和幾位老人在走廊里聊天。“一開始,我不想來住。”劉樹娃告訴記者,雖說女兒陳彩鈴平時忙碌,難免照顧不周,但自己之前對鄉鎮敬老院印象不好,感覺環境“臟亂差”,且住進去“會被人笑話”。
“去年我勸說俺媽過來試住了幾天,結果她對干凈整潔的環境和護工的周到照顧很滿意,很快辦理了入住。”陳彩鈴說,“今年大年初一把她接回家,沒過兩天她就想回去住。”
記者發現,在這里,老人的房間多為寬敞的二人間,床頭、衛生間設有緊急呼叫器,衛生間鋪有防滑地墊、安裝有適老化扶手。在其他功能區,餐廳、綜合活動室、醫療室等一應俱全。
“特困老人自愿、免費入住,其供養金、護理費由財政直接撥入運營機構,老人每月還可領取100元零花錢。社會老人入住則根據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等護理級別,每月繳納800元至2200元不等。”該區域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李新紅介紹,目前中心入住的100多名老人中,包括40余名社會老人,數量比去年翻了一番,“農村老人對養老院的傳統看法正在改變。”
隨著年輕人口流動等情況越來越普遍,農村居家養老在現實中面臨很多困難,養老機構成為重要補充。然而,曾經的鄉鎮敬老院只收住特困老人,還普遍存在設施陳舊、功能定位不清和服務供給低效等問題,也給財政帶來較大壓力,轉型成為必然。
“2023年開始,舞陽縣推進全縣14個鄉鎮的敬老院全部轉型為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并委托漯河市康壽養老服務公司等兩家機構進行社會化連鎖運營,在滿足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需求的前提下,剩余床位對社會開放。”漯河市民政局局長方高峰介紹,轉型后的各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在院容、管理、人員待遇等方面均有明顯改善。
平日里,李新紅和護工不時背上醫藥箱,走進一些居民家中為老人量血壓、剪指甲等。“除了全日托養和日間照料,區域養老服務中心還將功能延伸至村級鄰里互助點、農村幸福院和居家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醫、康復輔具租賃等服務。”方高峰說。
省民政廳數據顯示,2024年,我省在全日托養方面新增床位9352張,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入住率提高10個百分點;在日間照料方面,累計為老年人提供娛樂、助餐、洗浴等服務6.1萬人次;在居家上門服務方面,提供巡視探訪、精神慰藉、助餐、清潔等服務2.4萬人次。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
記者從省民政廳獲悉,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建成老年助餐服務場所8367個,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2025年,將推動已建成的助餐場所提升服務能力,并擴大覆蓋面,在農村建設1000個標準化村級服務站點,助力解決農村老年人的就餐難題。此外,今年我省提出“實現1000個以上鄉鎮敬老院轉型為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截至6月底已實現786個鄉鎮敬老院轉型。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上半年,我省10件重點民生實事整體進展順利,不少超額完成階段目標——
截至6月底,全省已完成職業技能培訓169.9萬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取證)52.3萬人,分別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85%、80.5%;已舉辦2545場專場招聘會,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50.7%;新建2個市級零工市場、41個縣級零工市場,累計新改建1438個零工驛站和344個“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分別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50%、82%、71.2%、86%。
我省上半年已完成排查4.2萬所學校在消防設施和安保器材方面的短板不足,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0%;已對2320所學校實施校園安全能力提升,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77.3%。
截至6月底,我省已完成14.5萬名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在線培訓,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96.6%。
……
“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而每一項民生“賬單”的“兌現”,都推動著百姓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老有所養、幼有所育、勞有所得、病有所醫、住有所居……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中原大地上,蘊含著生機與希望的民生故事正在發生,也將越來越多。(記者 李錚 郭海方 李宗寬 陳晨 趙大明)
策劃:河南日報社編委會
執行:屈芳 董學彥 闕愛民 杜君 劉磊 胡延征 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