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新鄉10月8日電 (李海珠)金秋時節,正是秋作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依托黃河自流灌溉的優勢,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黃河岸邊的稻田里一片金黃,稻谷飄香。
連日來,中新網走進河南省新鄉市的農業實驗室,并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近年來當地農業科技之變。

“過去,原陽縣是黃河故道鹽堿地。”原陽縣太平鎮菜吳村黨支部書記吳振邦介紹,引黃灌溉后,土地得到黃河水的滋潤,土質得以改善,形成獨特的原陽地質。
在原陽智慧農業控制中心,大屏正實時監測數萬畝高標準農田的長勢。近年來,當地不斷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并結合植保、苗情、氣象監測等農業監測體系的建成以及與科研單位開展種業合作,推動了水稻品種、品質與產量的全面提升。
除了科技助力,近年來,原陽縣還在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專家指導下,推動“稻鰍、稻魚、稻蟹”等多種生態立體種養模式,不僅融合發展“種植+養殖+農事體驗”,助力鄉村經濟發展,還推出“稻鰍大米”等產品,受到市場青睞。
“水稻與水產動物相輔相成,形成綠色生態系統。”水牛趙村黨支部書記趙俊海表示,一方面,水產動物為水稻提供天然有機肥料,提高水稻產量;另一方面,水稻為水產動物提供遮陰、躲避天敵,提升水產動物品質,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的綠色循環。
在新鄉縣七里營鎮永昌家庭農場,負責人馬文昌指著籽粒飽滿的玉米說:“多虧遍布農村的智能配肥站為土地‘量身定制’營養餐,我這玉米長得比往年壯實多了!”
馬文昌口中的智能配肥站,便是河南心連心化學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心連心公司)科技賦能農業的縮影。
“我們構建土壤數據庫與種植大戶數據庫,搭建農業大數據平臺,以數字化打通產業鏈各環節,為不同土壤‘按方造肥’,引領農業生產由‘經驗種地’轉變為‘數據種地’。”心連心公司產品研究院院長劉銳杰稱,此舉打通了“技術到田間、產品到農戶”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來,該企業專注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錨定“低效用肥、土壤退化”等痛點,承接“障礙糧田”“輕鹽堿”等多個研發項目。同時與2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合作,不斷突破提升氮高效、磷高效、腐植酸應用等核心技術,使“科研出成果、企業出效益、農民得實惠”的良性循環得以實現。

近年來,河南以中原科技城、中原醫學科學城、中原農谷為核心,打造“三足鼎立”的科技創新大格局。其中,位于河南新鄉的中原農谷通過引進先進農業技術和管理模式,推動農業現代化,打造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
在中原農谷展廳,“普冰03”“鄭麥379”等小麥種子整齊排列,讓科技成果轉化變得可觀可感。
作為中原農谷的核心載體之一,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正在推動形成千億級種業產業集群,助力河南建設農業強省。
“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河南小麥的平均畝產量由80多斤提高到800多斤。”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雷振生稱,目前,河南小麥年均播種面積超過8500萬畝,其中超85%為河南自育品種。這得益于新鄉形成的“產學研貫通、育繁推一體”種業創新生態,有助于打破壁壘、整合資源,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對其他地區有著借鑒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