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 文化遺產數新風__新聞頻道——漯河網-漯河市委、市政府唯一重點新聞門戶網

  • <i id="c9pcs"></i>

    特刊 | 文化遺產數新風

    來源:河南日報 時間:2025-10-09 09:48:00 點擊: 今日評論:

    h10094013_s.jpg

        由河南日報社打造的全國報業首部XR沉浸式電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榮耀》先后落地中國文字博物館與清明上河園,吸引眾多觀眾互動體驗。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聶冬晗 攝

      核心提示

      河南博物院的云上展覽讓古老文物跨越時空“活”在眼前;龍門石窟研究院通過三維數字技術,實現了流散文物的“身首合一、數字復位”;在科技的加持下,古老殷墟,展露新姿……這些古老的文化遺產跨越時空壁壘,在數字時代煥發磅礴生機,正是我省對“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的生動實踐。

    h1009408_s.jpg

        研究人員通過科技手段讓古造像芳華再現。 龍門石窟研究院供圖

      龍門石窟

      數字復位 彌合滄桑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學樺 王雪娜

      伊河潺潺,在龍門石窟萬佛洞前室南壁,一尊殘損的觀世音造像靜謐佇立。國慶中秋假期,游客們驚喜地發現,通過手機AR掃描,佛像發髻以下至鼻梁以上損毀的部分竟在屏幕上“重生”了——佛像面龐豐腴,瓔珞隨身形輕垂,盛唐的雍容氣度撲面而來。

      數字技術讓千年文化遺產以全新方式“活”起來。在龍門西山賓陽中洞前,來自北京的游客張先生正舉著手機,通過AR技術觀賞1500多年前的穹頂藻井原貌。“太神奇了!”他感嘆道,“數字技術讓褪色的文物重新綻放光彩。這趟龍門之行讓我更加真切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走進龍門石窟研究院數字化實驗室,激光掃描儀正在為殘像拍攝超高精度“CT”,技術人員專注地盯著電腦屏幕,將海量的數據逐步轉化為精細的三維模型。

      “文物保護既要守正也要創新。數字化讓我們找到了古今對話的新路徑。”龍門石窟研究院文物保管展示與文獻資料中心工作人員張國鋒介紹,團隊在獲取三維數據后,會參考歷史文獻和老照片,在電腦上精準復原佛像的眉眼輪廓與面部線條。

      技術革新為文物保護工作注入了新活力。龍門石窟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高俊蘋介紹,通過三維數字化技術,研究院與相關機構合作,成功實現了多件文物的“數字回歸”。

      “我們對石窟本體進行高精度三維數據采集,與流散文物的三維數據進行匹配比對,確認其在洞窟中的原始位置。”高俊蘋解釋,“這個過程就像完成一場跨越時空的拼圖游戲。”

    h1009406_s.jpg

        賓陽中洞蓮花藻井復原彩繪。 龍門石窟研究院供圖

      在賓陽中洞,通過光譜分析技術,研究人員精準還原了最初的礦物顏料成分——青藍為底,金線勾邊,飛天環繞其間,數字復原技術讓昔日皇家石窟寺院的莊嚴華美得以再現。

      奉先寺的數字化實踐同樣令人驚嘆。盧舍那大佛龕北壁的無量壽佛,佛首早年流失海外。通過數字建模與3D打印技術,研究人員成功實現了佛首與洞窟殘存軀體的“數字合璧”。

    h1009407_s.jpg

        龍門石窟古陽洞高樹龕復原模型圖。 龍門石窟研究院供圖

      創新探索結出豐碩成果。龍門石窟研究院的流散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項目,構建了流散文物數字化復位研究的方法體系,解決了數字復位研究中的多項關鍵技術難題。該項目榮獲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文化和旅游數字化創新示范優秀案例。

      “數字化技術架起了古今對話的橋梁。”龍門石窟研究院黨委書記余杰表示,“它讓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變得可觸、可感,讓專業研究成果更好地走向大眾,實現了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

      殷墟博物館

      古老文明 光影新姿

    p37_s.jpg

        殷墟博物館“偉大的商文明”展廳。 曲海慶 攝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琳 楊之甜

      “看,‘子’字變成了奔跑的獵人!”10月5日,安陽殷墟博物館三樓“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展廳內,激光投影在巨大的藝術甲骨造型上流轉,16片甲骨的鉆鑿痕跡與卜兆裂紋通過三維建模技術清晰呈現,“狼”“弓”“鼓”等甲骨文字形隨光影變幻成鮮活場景,再現了商代田獵慶功的熱鬧畫面。來自北京的小游客李萌雨一邊驚嘆,一邊用手機拍下這一幕。

      自2024年2月開館以來,殷墟博物館已接待游客320萬人次,數字化展示正是其成為“頂流”的核心密碼。該博物館借助數字化技術,如通過青銅鑄造模擬、裸眼3D大屏和沉浸式數字體驗廳等形式,讓歷史文物在這里復蘇,讓人仿佛穿越回商王武丁的繁榮時期。

      互動參與讓文化傳播更具活力。在“偉大的商文明”展廳,透明LED屏與虛擬影像交織,亞長牛尊的紋飾細節纖毫畢現,屏幕上的動態演示直觀解讀了這件青銅器的盛酒功能,讓游客秒懂古人生活的智慧。在甲骨文互動區,十多種數字體驗項目讓游客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正如浙江游客朱女士所言:“科技讓文物活了起來,這樣的博物館逛不夠。”

      數字技術更實現了文明的永續傳承。20多件珍貴文物通過高精度數字化采集,借助裸眼3D技術在同一空間“聚合亮相”,不僅讓觀眾獲得震撼體驗,更完成了文物數據的永久保存。夜間開放時段,無人機還在博物館上空勾勒出甲骨文符號,與沉浸式演出《再現·大邑商》共同點亮殷墟夜空,構建起晝夜聯動的文旅消費場景。

      “我們用人工智能、多媒體等數字技術,為殷墟考古研究成果轉化提供了重要平臺。”殷墟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趙清榮表示,觀眾可以通過沉浸式數字體驗,看到商王武丁時代的盛景,感受商代的環境、盛大的活動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甲骨文中的數字密碼到展廳里的光影魔術,數字賦能下的殷墟,正以年輕的姿態講述著中華文明的厚重故事。

      河南博物院

      云上觀展 身臨其境

    p38_s.jpg

        “雨林秘境——墨西哥瑪雅文明大展”中的美洲豹形旗座。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錚 攝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杜軍

      國慶中秋假期期間,河南博物院參觀人數屢創新高。“雨林秘境——瑪雅文明超沉浸探索體驗展”更是游客口中的人氣王。參觀這個展覽,無須飛越太平洋,只需要一個VR眼鏡,轉瞬之間就能置身于尤卡坦半島的密林深處。

      “VR技術營造出的虛擬場景十分逼真,無論是細膩的畫面質感還是精準的音效定位,都讓人身臨其境,讓不同文明的對話在中原大地上演。”10月7日,來自山東的游客吳先生說。

      由此可見,當文物插上科技的翅膀,數字化會賦予博物館全新的表達方式,讓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來。豐富的沉浸式交互場景體驗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穿越時空隧道,感受文明之光。

      近年來,河南博物院積極探索數字化賦能創新,讓“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在指尖上“動”起來、“活”起來。

    h1009409_s.jpg

        “邀你至漢家”三維虛擬云展覽。 河南博物院官網截圖

      不久前,河南博物院推出了“邀你至漢家”三維虛擬云展覽,以漢代陶莊園文物三維模型為基礎,構建漢代莊園三進四合院的三維虛擬展示元空間,重點聚焦漢代莊園的衣、食、住、行,打造莊園迎賓、宴飲、廚房勞作、農耕、仙居等五大虛擬動態展示空間,并通過線上互動體驗,引導觀眾進入漢代莊園歷史文化空間,感受和體驗漢代文化。

      據了解,此展覽鏈接文物展覽80個,展示相關文物220件,實現了文物三維展示、視頻展示、圖文展示等多種線上互動體驗。

    h1009405_s.jpg

        “屋檐上的吉祥語”展覽。 河南博物院官網截圖

      記者打開河南博物院官網,進入“屋檐上的吉祥語——館藏漢代瓦當云展”“古城暗戰”“‘國寶初識·蓮鶴方壺’數字文物展”等線上展覽,真實體驗了足不出戶即可云上觀展。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文稱,河南博物院的云上展覽,讓文物“觸手可及”,實現了文化影響最大化。

      除此之外,為了加強與觀眾互動,增加展陳方式的趣味性,河南博物院通過融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及混合現實技術,全新升級華夏古樂場景演出,讓音樂文物奏出“千古絕唱”;推出沉浸式文物講解劇《國寶奇妙游》,讓國寶“開口說話”;策劃推出系列短視頻《中原藏珍》,讓游客在手機上隨時隨地與文物零距離“對話”。

      數字時代,一件件文物讓人大開眼界,借助互聯網傳播,一個個文物展覽走進千家萬戶。“河南博物院現藏文物24.9萬件,是中原地區規模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與展示中心。未來,河南博物院將持續實施數智賦能計劃,繼續秉持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風尚,為公眾帶來更多元化、高品質的文化體驗,讓博物館更好融入大眾生活,讓古老文明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彩。”河南博物院相關負責人說。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

      文化新火 傳承不息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學樺 王雪娜

      秋日,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文物保護考古學院的石窟寺文物修復實訓室內,一堂別開生面的課程正在進行。學生們輕點屏幕,一座通過3D技術高清復原的龍門石窟奉先寺便緩緩展開,佛像衣紋細膩,彩繪色澤瑰麗,千年前的盛景仿佛觸手可及。

      “很震撼,就像穿越回了唐代。”一位學生興奮地說。這門課用的正是學校自主研發的“龍門石窟虛擬仿真復原展示系統”。此前,該系統參展作品亮相2024年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的展臺,洛陽職業技術學院也是本次大會我省唯一的參展院校。

      讓珍貴的文物“活”起來,是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探索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縮影。

      在這里,歷史與現實交織。校園一角,一座清代的郭氏大院古樸典雅。這處不可移動文物被精心遷移復建于此,化身“豫見·河洛印象文化館”,成為師生們觸摸歷史、開展美育的活態空間。

      非遺的種子,也在這片職教沃土中生根發芽、煥發新枝。

      走進王飛剪紙大師工作室,紙屑紛飛中,一幅幅精美的剪紙作品逐漸成形。學生們在該校教師、省級非遺項目民間剪紙代表性傳承人王飛的指導下,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

      “我們不僅學手藝,更思考如何讓老手藝走進現代生活。”剪紙藝術社成員趙雨桐說。據悉,該校“紙落生花 匠心傳承”非遺剪紙培訓項目曾獲評河南省新時代“終身學習品牌項目”。

      “小剪刀”剪出了大天地。師生們開展的剪紙文化扶貧活動,已累計帶動312名殘障人士就業,人均年增收8400元。他們創作的“非遺剪紙助力鄉村振興”案例,還走出國門,亮相G20峰會教育部長會議。

      豫劇的韻律同樣在校園回蕩。馬金鳳大劇院內,戲曲專業的學生們正在排練經典劇目。學校構建了獨特的“理論+實踐+創新”教學體系,聘請非遺傳承人與高校教師共同授課,讓馬派藝術薪火相傳。

      “在這里,我們既能扎扎實實學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被鼓勵大膽創新。”一位正在練功的學生說。如今,學校已走出了16位國家文華獎、梅花獎得主。

      這份文化傳承的擔當,更跨越山海,走向世界。

      學校與意大利巴勒莫大學共建中意文物保護修復研究中心,為文明互鑒搭橋。創立的“古都奇遇”研學項目,吸引了眾多國際青年前來體驗中原文化。

      令人自豪的是,該校學子作為全國職業院校的代表,登上聯合國“未來峰會行動日”邊會的講臺,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學生參演的豫劇《穆桂英掛帥》《花木蘭》也多次走出國門,在英國、韓國的舞臺上一展風采。

      從讓文物“活”起來的數字科技,到助力鄉村振興的非遺技藝;從傳承經典的戲曲舞臺,到對話世界的自信身影——在洛陽職業技術學院里,文化的新火,正燃得格外熾烈。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洛陽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趙健表示,“我們將繼續扎根中原沃土,自覺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讓文化遺產在傳承中綻放時代光彩,為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貢獻職教力量。”

    Page_h4.jpg

     
    • 我市發揮主導產業優勢,強化創新引領、龍頭帶動,構建標準體系,做強冷鏈物流——融入服務大市場 食品產業 煥新升級

    • 奮楫揚帆逐浪高 ——看經開區實干爭先挺進工業經濟主戰場

    • 奮進沙澧 出彩畫卷 ——“兩高四著力”的漯河實踐

    • 沙河(白云山橋至京港澳高速橋段) 獲評2024年度省級美麗幸福河湖

    • 千機飛點亮城市夜經濟

    • 1
    • 2
    • 3
    • 4
    • 5

    最新 / 新聞

    一周 / 新聞排行



    主辦單位:中共漯河市委宣傳部 漯河市互聯網新聞中心 承辦:漯河市廣播電視臺  豫ICP備05017908 
    Copyright © 2000 - 2012 LUOH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網 版權所有

    豫公網安備 41110202000117號

    欧洲av在线欢看_人妻在线无码专区_亚洲av男人的天堂_国产最新无码不卡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