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見•鄭州|探訪中牟,看其如何為汽車產業謀個好未來

輪胎與地面摩擦激起的青煙還未散盡,引擎的轟鳴聲便裹著熱浪撞向看臺。
近日,“2025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在鄭州中牟拉開帷幕。來自中國、哈薩克斯坦、孟加拉國等5個國家的70支車隊,在這里展開了一場關于速度與智慧的交鋒。

賽場內,激情澎湃;賽場外,一條更為龐大的汽車產業鏈,正以同樣強勁的節奏全速運轉。
作為國家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全國重要汽車產業基地,鄭州正向萬億級汽車產業高地加速邁進。在這一進程中,中牟憑借其區位優勢與產業基礎,成為這一戰略的“關鍵落子”。
近日,記者探訪中牟,看其如何為汽車產業謀個好未來。
走進位于中牟的鄭州日產總裝車間,仿佛踏入一個精密運轉的“機械王國”。機械臂靈活揮舞,自動化導引車在預設軌道上穿梭往來。在平穩有序的節奏中,一輛輛嶄新的汽車駛下生產線。
“過去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國內市場,如今要讓‘中國創造’贏得全球客戶的信賴。” 鄭州日產總經理孫延偉站在最新款新能源車型下線口,看著車身上 “中國制造” 的標識,言語里透著產業升級帶來的底氣。

產業鏈上游,零部件企業同樣一派繁忙。在鄭州江東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的驅動橋生產線上,工人們正在為次日要交付的產品做最后檢測。
“我們與鄭州日產、北汽福田等整車廠建立了直供體系,實現了從原材料采購到成品出廠的全流程可追溯。”公司總經理丁躍輝從生產線上拿起一枚還帶著機床余溫的零件,一旁的操作屏上清晰記錄著它的生產班組與檢測數據。
這家以生產汽車驅動橋為主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24年工業產值達1.83億元,已是車企供應鏈上的 “可靠伙伴”。
在中牟,像江東這樣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已有400余家,它們與周圍7家整車廠緊密協同,依托新能源專用車制造產業集群,共同構建起一條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檢測認證到售后市場服務的完整汽車產業鏈。

“中牟的優勢,一打開地圖就看得明白。” 中牟新區工信和商務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李嘉的指尖落在鄭開同城的核心節點,“我們能夠充分依托鄭開兩城合計3000億級的汽車產業規模和200萬輛級的產能,為自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起步就是高平臺。”
這種區位紅利,不是躺在地圖上的 “靜態優勢”。 每天清晨,滿載零部件的貨車從這里出發,半小時內就能抵達鄭州、開封的整車廠。數據顯示,2025年1-9月份,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7%,產業鏈的 “協同效率” 成了最硬核的競爭力。
但優勢之上,更需前瞻。面對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變革浪潮,中牟如何突圍?
“靠創新!”中牟新區黨工委書記丁文霞的回答斬釘截鐵。眼下,中牟正通過與上海交大智能網聯汽車研究中心、鄭州機動車質量檢測認證中心等機構深度合作,全力推動區域內汽車產業向“中高端、關鍵環”領域邁進。
從中牟的發展里,能看到中國汽車產業的成長邏輯:不再是簡單的 “規模擴張”,而是向 “高端化、智能化” 的深度突圍;不再是單一企業的 “單打獨斗”,而是產業鏈協同的 “集群作戰”。
賽道上的賽車還在追逐最快圈速,車間里的生產線仍在刷新產能紀錄—— 中牟的汽車產業,正以 “競速” 的姿態奔向未來。(于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