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淑瑩和孩子們共同演唱《花木蘭》選段。
文/圖 記者 張 贏
“快看,龍!”8月16日,西城區萬達廣場1號門處,人群中傳來孩童的驚呼聲。
當《青龍舞》的鼓點響起時,郾城區孟廟鎮何莊村青龍舞傳承人身著彩衣,手握龍桿默契配合,使20米長的青龍騰空而起,時而盤旋、時而擺尾。
記者注意到,大家紛紛圍在欄桿處看表演,就連三樓也站滿了觀眾。當天,首屆非遺展演年8月第三場展演在這里舉行。
青龍漸歇,舞臺燈光轉暗。兩名朗誦者登場朗誦《舞動的非遺傳承》,字字鏗鏘。同時,大屏幕同步播放我市非遺影像,詮釋了非遺“活態傳承”的真諦。
“這龍鱗要用桑皮紙打底,再涂三層桐油,才能經得住日曬雨淋。”只見“匠心舞青龍”第四代傳承人楊德勝手持篾刀,在舞臺中間演示青龍扎制技藝。他手里的竹篾如軟帶般聽話,三折兩繞便成了龍首的輪廓。
接著,市老年人體育協會龍鼓專委會帶來了鼓舞《龍魂賽馬》。舞者以鼓抒懷,動作剛勁如駿馬奔騰,展現了傳統鼓舞的磅礴氣勢。
“好,真好!我們老一輩的人就喜歡看舞龍舞獅表演。”市民白先生帶著孫子前來觀看。他告訴記者,他經常觀看非遺展演,為了能舒舒服服地看表演,特意從家里搬來小馬扎坐在前排。
隨后,“劉大哥講話理太偏……”沙河調《花木蘭》選段唱響。孩子們在豫劇演員孔淑瑩的帶領下同臺演繹,將這一漯河獨有劇種的韻味展現得淋漓盡致。臺下觀眾跟著節奏輕和,有白發老者用手機拍攝,也有孩童模仿動作。非遺傳承的種子悄然播撒。
與孔淑瑩合唱的是郾城區龍湖學校非遺社團的孩子們,從今年4月份開始排練。8歲的表演者張議文說:“我很喜歡唱戲,能在這里為大家表演特別開心。”
最后上演的秧歌舞節目《陜北民歌、紅歌聯跳》,彩綢翻飛。演員們用熱烈的舞姿,為傳承喝彩,為文化點贊,為這場非遺盛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展演結束后,市民和游客紛紛前往美食區和超市。“我剛領了體育消費券,準備給孩子買套新衣服。我們看完表演再去樓上吃頓飯,一舉兩得。”市民王先生說。
責編:瘦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