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似春雨 潤物細無聲
我曾經以為教育孩子對別人而言是難事,對自己來說則是輕車熟路,畢竟從事教育工作十幾年了。但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我才發現不容易。
角色錯位是我家庭教育失敗的第一步。常覺得自己教育很有方法的我第一次碰壁是在孩子七歲那年。記得那次孩子說想畫畫,我為他準備好了紙和筆后便坐在一邊看書了。剛看了兩頁,孩子就拿著畫跑過來急慌慌地說:“媽媽,我畫好了。”我拿過畫一看:凌亂的線條、涂色不均勻的色塊、臟兮兮的畫面,怒氣瞬間燃燒了起來。我大聲說:“這是畫得什么呀,撕掉重畫!”聲音冰冷得連自己都嚇一跳。“哼!我就不重畫。你只會對我兇,對你們班的孩子卻那么好,就不像我的媽媽。”兒子說狠話的同時,眼角溢出了淚水。我的心一下子被刺痛了。如果這幅畫是班上的孩子所作,我至少會找出一個優點來鼓勵、引導,對自己的孩子卻那么苛刻。
仔細想想,媽媽這個詞,除了責任,更多的是給予愛和溫暖。我不由得蹲下去,拉起他的手,擁他入懷,輕輕撫摸他那哭腫的雙眼,在他耳邊說:“對不起,媽媽錯了。”孩子掙脫懷抱、擦擦眼淚,先是睜大眼睛看看我,然后徑直跑到書桌旁一聲不吭地重新畫了起來。
孩子那么輕易地原諒了我。我明白了,從踏進家門的那一刻起,自己就要回歸懂得欣賞孩子和愛孩子的媽媽這一角色。
也許是男孩子天生愛動的緣故,兒子一刻也閑不下來。他喜歡擺弄小物件,用膠帶、紙板、廢布頭、塑料瓶、小木棍等做手工。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就氣急敗壞地扔掉他的瓶瓶罐罐,塞給他幾本書讓他靜心思過。這似乎無濟于事。我給他買的書常常被無情地打入“冷宮”,我扔掉的東西被他悄悄撿回。我向丈夫訴苦,說兒子不成材。丈夫看著我惱羞成怒的樣子,竟笑著說:“虧你還自稱教育行家。世上連兩片相同的樹葉都不存在,你還幻想讓孩子與你一模一樣嗎?”這一席話點醒了我。我突然明白自己不是在教育培養孩子,而是在復制另一個自己,多么可笑。
于是我不再按自己的想法管教孩子。他喜歡擺弄小物件,我就給他時間與空間,偶爾還會與他共同“制造”快樂。慢慢地,兒子擺弄累了,也會拿一本書坐在我旁邊看。有一次兒子悄悄對我說:“媽媽,其實看書也挺有意思,書里有新奇的故事,也有深刻的道理,還有讓人開懷大笑的話……”
兒子的成長讓我明白了,在他成長的路上,做他的引領者,遠遠地看他前行,比做一個監督者重要。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像一個孩子,學習著、反思著、成長著。我愈發感覺教育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需要我用一生去實踐。家庭教育是一縷縷春風,喚醒每一株幼小的禾苗;家庭教育更是一場場春雨,潤物細無聲。
來源:漯河日報
責編: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