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淚幾乎從石磊的每一篇河南游記中都能看到,在南陽漢畫前,在邙山望月時,在中原豐收的景象中,石磊一次次觸景生情。具體觀感摘錄如下——
【旅途中】
那一路的辛苦,倒絕對不是白辛苦,十分意外地,看見了秋收季節的中原大地,舉目金黃,遍地豐滿,有一種歲月落幕的安緒,人生初歇的悠揚。中原的亢昂壯麗,與南方的婉媚依依,完全是兩種版本的聲情并茂。
【洛陽博物館】
青銅很美,陶俑很美,先民的溫潤天真,于這兩種冷冰冰的材質里,不絕如縷地傳遞而來,渾厚,樸拙,夠古,夠盎然,到了唐三彩,更添一種嬌癡爛漫,不可一世。指著一件馬上女子的三彩,笑說,這個是唐朝的茜茜公主。一件件舊物里,是古人鮮靈活跳的溫暖生活,紅塵滾滾,深不可測。
【中秋邙山望月】
一腳油門,上了邙嶺,兩位摯友,對邙嶺熟極,車至山頂白云寺,跳下車來,一瞬間,我是美得止了語。明月清暉,于斑斕的濃云里穿行,慈云寺落落大方沒有古今,中原的莽莽大地在腳下,我的眼淚啊眼淚。那一晚,你是與誰,共的明月?
【南陽漢畫館】
舉世無雙的漢畫,人稱河南的敦煌,而我的心得是,敦煌亦不見得拼得過它……于展館內,差不多走了有五十米吧,我的眼淚就落了下來……如此雄渾深沉,氣概逼人,看一兩幅,已經五體投地,我們渾渾噩噩的日常里,跟這種壯麗,久久久違了。再來,是古人的想像力之靈巧卓越,聰明剔透,今人哪里是對手?造型之夸張,用意之別致,構圖之沉著,線條之柔軟簡單,真真是件件都對,想想看,那是兩千年前的匠人,于如此粗獷的石碑上,用鐵器錘做的杰作,脈脈穿透歲月,穿透一切的腐朽,傳遞到此時此刻,這是何等不可思議的力量與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