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穿越之旅(十): 蒜汁撈面的漯河鄉愁__新聞頻道——漯河網-漯河市委、市政府唯一重點新聞門戶網

  • <i id="c9pcs"></i>

    舌尖上的穿越之旅(十): 蒜汁撈面的漯河鄉愁

    來源:漯河網 時間:2025-06-26 09:45:00 點擊: 今日評論:

        沙澧河的水波在正午的烈日下泛著碎銀般的光,岸邊柳枝低垂。漯河的街巷里,木案板的“咚咚”聲穿透蟬鳴,主婦的搟面杖在面團上滾過,壓出一道道生活的年輪。面粉簌簌飄落,如細雪覆上青磚臺面——這是漯河人迎接盛夏的儀式,一碗蒜汁撈面,正從歲月深處浮出清香。
        一、麥香與河流的契約
        漯河人的面盆里,盛著沙澧河的饋贈。小麥粉倒入瓦盆時揚起薄霧,雞蛋清滑入其中,堿與鹽在溫水里融化,手指攪動間,面穗漸成團塊。“軟面餃子硬面湯”的古諺在耳畔回響,主婦們深諳其道——面團須揉得硬朗,方能在沸水中挺立筋骨。
        老輩人講究“三光”:盆光、手光、面光。面盆倒扣不沾粉,手掌展開無黏膩,面團表面如綢緞光滑。這“三光”哲學,恰似漯河人骨子里的利落:澧河碼頭往來的商賈,早練就了做事干脆、做人敞亮的脾性。
        二、石臼里的盛夏秘語
        蒜香是源匯夏日的靈魂印記。紫皮蒜瓣剝落時迸濺汁液,辣意鉆入指甲縫,這是味覺蘇醒的前奏。粗陶蒜臼穩踞灶臺,石錘起落間,蒜粒與青鹽漸成乳白脂膏。此時,十香菜翩然而至——這種被《神農本草經》記載的香草,在漯河人陽臺的泡沫箱里蓬勃生長,葉片揉碎時散發薄荷與檸檬交織的清氣。
        “蚊蠅不落,蟲害不生”的十香菜,在民間傳說里是黃帝征戰時的避瘴神草。當它與蒜泥相融,澆入涼水、米醋、小磨香油,便化作翡翠色的瓊漿。芝麻鹽簌簌灑落時,宛如給這泓綠玉綴上金箔。
          
        三、過水面的清涼禪意
        滾水翻涌如澧河急流。手搟面抖散入鍋,寬若韭葉的面條在漩渦中舒展腰肢。待面將熟,一把紫紅葉脈的玉米菜躍入鍋中,清波霎時染作胭脂色——這是漯河人鐘情的點睛之筆,綠葉紅湯里藏著土地的血脈。
    笊籬起落,面條投入涼水盆中,瞬間鎖住麥香的魂魄。面與水分道揚鑣時,成就了“出水不粘,溫潤涼爽”的絕妙境界。
        四、街巷里的食光絮語
         民主路的樹蔭下,面碗端舉成生活群像。荊芥葉與黃瓜絲碧玉般覆在瑩白面條上,蒜汁澆落的剎那,辛香漫過梧桐枝椏。穿汗衫的老伯捧起海碗,筷子翻攪間發出暢快的“呼嚕”聲;孩童踮腳扒著桌沿,看母親用荊芥葉卷起面條,喂進他油亮的嘴角。
        老街深處,“撈面條研究中心”的招牌若隱若現。店主固執追尋童年滋味,竟引得食客日日排隊——這何嘗不是源匯人的執念?在機器面橫行的年代,他們仍堅信手搟面承載的力道與溫度,是鋼輥軋制不出的鄉愁。
        暮色浸染沙澧河時,炊煙裹挾蒜香升騰。游子歸鄉首餐必要這碗撈面,海外務工的漯河人托鄉親捎去十香菜籽,在異國陽臺復刻故園滋味。當非洲工地上黑人兄弟捧起蒜汁撈面大快朵頤,漯河人會心一笑——這碗面早已沿著“一帶一路”香飄萬里,卻始終在澧河兒女的血脈里,留著最深的根。
        一捧新麥碾作雪,半臼蒜泥搗夏風,漯河人把日子的筋道揉進面團,將澧水的清涼凝作蒜汁??v使嘗遍四海珍饈,舌尖最眷戀的,仍是涼水過面時,那聲清脆的“滄浪”之音。(連杰 白冰)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
    • 欣賞剪紙技藝 品味東方美學 ——漯河市首屆非遺展演年活動六月第一場展演側記

    • 第二十二屆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開幕 李濤宣布開幕 諾曼楚玉峰秦保強等致辭 葉甫根尼任發政沈篪等出席 姜明主持

    • 以展蓄勢 以展興業 以展美城 ——熱烈祝賀第二十二屆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開幕

    • 展會擴大“朋友圈” 企業走出“國際范”

    • 描繪高水平開放新圖景

    • 1
    • 2
    • 3
    • 4
    • 5

    最新 / 新聞

    一周 / 新聞排行



    主辦單位:中共漯河市委宣傳部 漯河市互聯網新聞中心 承辦:漯河市廣播電視臺  豫ICP備05017908 
    Copyright © 2000 - 2012 LUOH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網 版權所有

    豫公網安備 41110202000117號

    欧洲av在线欢看_人妻在线无码专区_亚洲av男人的天堂_国产最新无码不卡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