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兒,寶兒,你不是要吃烙饃嗎?”“你不是說要下單的嗎?”最近,新密市曲梁鎮周莊村的“辣條書記”因狂奔喊寶賣烙饃走紅,更用一條視頻引得上萬游客走進這個豫中小村。
直播間搬到田間地頭,因為直播走紅的河南村干部還真不少。97年村支書張桂芳、“蹭飯書記”“辣條書記”,基層干部化身網紅,以手機為農具、流量為橋梁,讓鄉村特產走向全國,讓致富希望扎根鄉土,也給自身帶來不少關注。
這場干部觸網熱潮該如何評價呢?這讓人想起了今年9月,被國新辦新聞發布會點贊的張桂芳,她說:“流量把握好了,就是財富。”
張桂芳用短視頻記錄鄉村變遷,帶動村里的南瓜、小米熱銷;“蹭飯書記”看似去村民家蹭飯,實則是陪伴,用一頓飯拉近了距離……他們沒有沉迷流量狂歡,而是將關注度轉化為銷量、將話題變為知名度,讓流量成為鄉村增收的活水。
有網友說得實在:“沒有資源優勢,偏僻又無人知曉的農村,如果不加大宣傳,誰會去?”
盡管直播賽道已經擠滿了人,但眾多基層干部還是勇敢加入、嘗試,這本身就不容易。就像浙江新昌縣兢山村“柿子書記”,95后村干部林小白。他憑借一條“肱二頭肌夾爆紅柿子”的視頻,讓2000株老柿樹迎來了流量豐收,帶動12萬斤柿子售罄,也讓寂寂無聞的小山村成為網紅打卡地。有人說夾柿子、秀肌肉的動作影響干部形象,但想想也總比柿子爛在地里強。
無論“蹭飯書記”“辣條書記”還是“柿子書記”,他們選擇扎根基層,用好流量做好事,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擔當。這些村干部跳出“行政夾克”的刻板印象,用方言吆喝、田間直播、趣味互動等接地氣的方式,讓鄉村特產擺脫“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困境。
流量能帶來一時熱度,但唯有真情和實干能贏得長久信任。“辣條書記”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點子是從腳底下出來的。”
事實也是如此。從彩虹墻扮靚村莊,到解決農產品滯銷,再到謀劃鄉村文旅,每一個創新舉措都源于扎根基層深耕細作。這些村干部,既玩轉短視頻、直播等新技術,更在扎根基層中摸清村民急難愁盼,了解特產核心優勢,清楚市場真實需求。這也帶來啟示:基層干部既要“懂網”更要“懂鄉”,既要會用新技術更要練好腳力,在田間地頭找思路、在為民服務中強本領。
流量并非洪水猛獸,關鍵在于如何駕馭。網紅書記直播帶貨,紅,是第一步,紅了之后呢?村干部與流量碰撞,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新課題,不妨多點包容心,用完善容錯機制、加強專業培訓為敢于創新的干部護航,讓更多流量轉化為鄉村發展的留量,讓無數鄉村像河南這些村莊一樣,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