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戲連臺 遇見非遺 ——漯河市首屆非遺展演年活動11月首場展演側記
“快來快來,非遺展演馬上開始了。”11月1日,在西城區萬達廣場,一場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非遺盛宴吸引了眾多市民。
當舞臺燈光漸暗,賈湖骨笛的悠揚旋律響起。7位表演者演奏經典曲目《神話》。清越綿長的笛音在廣場上空回蕩,讓觀眾沉醉其中。
戲曲類節目緊隨其后,以豐富的唱腔與生動的演繹引發觀眾共鳴。經典豫劇《花打朝》選段熟悉的旋律引得臺下許多觀眾跟著輕聲哼唱。表演者吳霞、曾代先功底扎實,一顰一笑、一字一句,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隨后,《花木蘭》《劉秀趕?!返葢騽∵x段輪番上演。表演者各展所長,讓觀眾大飽耳福。
孔淑瑩等青少年表演者身著戲服,眼神堅定、動作利落,展現了花木蘭的英氣與果敢,令人拍手叫好。閆風花、姬瑞霞帶來的曲劇選段韻味十足,婉轉的唱腔里滿是地方戲曲的獨特魅力。不少觀眾直呼,漯河不愧是“戲碼頭”。
除了精彩的戲劇,手工類非遺項目展示也是此次展演的亮點。
在節目《捻薰成花》中,表演者指尖翻飛,將扭扭棒玩出了新花樣。他們將材料在手中纏繞、交叉、收緊,一朵朵“薰衣草”逐漸成形。更令人欣喜的是,這些“薰衣草”經過了薰衣草精油或檀木精油浸潤,讓觀眾獲得視覺、嗅覺雙重美妙體驗。
10歲的表演者庫睿婷告訴記者,學校成立了非遺社團,她學習捻花已有一年時間。如今,她不僅能獨立制作多種物件,還在制作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每次完成一件作品都特別有成就感。”庫睿婷說。
非遺草編節目《草編承巧》,以“傳承與創新”為主題,展現了傳統技藝在時間長河中的演變與活力。表演者王科翰充分展示了他精湛的草編技藝。葉子經過折疊、編織、塑形,短短幾分鐘,便有了小動物的雛形,引得臺下觀眾連連驚嘆。
從難以長時間保存的簡易草編制品,到如今經過熏蒸處理、搭配彩帶編織的耐用作品;從簡單的螞蚱、老鼠造型,到復雜精巧的龍蝦、鳳凰擺件……草編技藝的發展脈絡,在他指尖清晰呈現。
“我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草編,覺得這門手藝特別有意思,是咱們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F在,我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學校、社區教小朋友草編,希望能讓更多人喜歡上它。”王科翰說。
據了解,王科翰和父親在傳統草編技藝的基礎上探索創新,并主動承擔起傳承的責任,將技藝傳授給青少年,讓非遺在代代相傳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舞臺表演精彩,非遺消費展區則人頭攢動。從文創產品到漯河特色美食,豐富的產品讓市民在感受非遺魅力的同時,也有了消費新選擇。
餐飲區,每家餐館坐滿了顧客。市民一邊品嘗美食,一邊聊著剛剛的非遺展演。
“小孩能跟著學捻花、草編,動手又動腦。老人能聽戲,享受生活。我們全家看完表演再一起吃頓熱乎飯,感覺這個周末過得特別充實。”市民王女士說。
來源:漯河日報
責編: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