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的答卷上
輝縣市寫下了具有示范意義的一筆
截至2024年年底
全市村集體總收益突破2億元
基本消滅了村集體收入“空白村”
這不僅是數字躍升
更是一場從“清家底、活資源”
到“強產業、聚人心”的系統變革
從南陳馬村的翻身故事
到縣域層面的機制創新
再到山區、平原、城郊的差異化發展
輝縣市以一個個實證樣本
為破解鄉村集體經濟發展難題
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路徑

輝縣市孟莊鎮南陳馬村黨支部書記王政仁
回憶起7年前剛上任時的情形
語氣中滿是感慨
“那時的南陳馬,
是全市出了名的‘軟弱渙散村’,
集體‘三資’管理不規范,
村集體經濟一年的收入只有3500元。”
轉機,從“清產核資”開始
“過去一直發展不起來,主要是‘三資’沒盤活,
于是我們決定先從家底摸起。”
村里成立了清產核資領導小組
不僅包括現任村干部
還請來了老村干部、黨員和村民代表
大家一起來
公開透明地查賬、核資產、理資源
村里提出:
凡是支持配合的,過去不追究今后按新規執行
凡是不配合的,過去的合同現在就得說清楚
“這個方法一出,大部分人都選擇了配合。”
最終,村里收回了135畝流失的集體土地
84處閑置宅基地,盤活3處舊廠房
重新簽訂33份規范合同
光這一項
村集體一年就多了十幾萬元的收入
家底清了,南陳馬村開始謀長遠發展
村里陸續組建了文化旅游
高效農業等7個經濟實體
把集體經濟從“紙上”落到“地上”
如今,南陳馬村不僅是
河南省“五星”支部、鄉村旅游特色村
更是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村集體經濟收入今年預計突破100萬元

南陳馬村并非個例
輝縣市的轉變,從“清家底”開始
全市推進“三清三增”行動:
清理問題合同、清查資產資源、清查資金流向
在“清家底”的基礎上
輝縣市又推動“智慧監管”
農村集體財產監管平臺
“福農通”手機App
將540個村的全部資產、資源、
合同、資金納入動態監管
村民實名注冊即可查看賬目
讓“糊涂賬”變“陽光賬”
同時,輝縣搭建農村產權交易平臺
讓農村資源像商品一樣公開進入市場
更進一步
“農票”改革打通了金融活水的渠道
截至目前,輝縣已發放“農票”1500余張
成功辦理“農票貸”220萬元
讓村集體真正實現了
“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

截至2024年年底
輝縣市村集體總收益突破2億元
其中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有378個
占比達70%
這背后,是一套系統性的縣域推進機制:
“書記工程”強力牽引
“頭雁+歸雁”共同發力
“村集體+新型經營主體+農戶”合作模式推廣
同時,輝縣市給出了三套因地制宜的發展范式
山區:念“山水經”
黃水鄉、張村鄉等鄉鎮依托南太行風光與中藥材資源,打造民宿集群與康養產業
上八里鎮松樹坪村的80多家民宿年年爆滿,“六六山居”一房難求
平原:做“土地文章”
峪河鎮、吳村鎮推行“小田并大田”的規模經營模式,引入大型農業服務主體,全市流轉土地近40萬畝,集體增收近2000萬元
城郊:打“融合牌”
城關街道、孟莊鎮利用區位優勢發展物流、餐飲、物業經濟
城關街道新橋社區打造“餐飲一條街”,吸引90多戶商戶入駐,帶來上百個就業崗位
行走在今天的輝縣鄉村
變化不僅僅寫在賬本上
集體經濟壯大了
修路、治水、環境提升都有了穩定資金
村民看得見的變化讓信任不斷累積
一個個村莊用發展的成果凝聚起人心
這正是輝縣在鄉村振興道路上最寶貴的收獲
短評
清家底 強產業 聚人心
□王東亮
近年來,輝縣市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動力,抓改革激活力,抓投入增動能,抓機制促規范,探索形成了可操作、可復制、風險低、收益穩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村集體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70%,基本消滅了“空白村”。
從“清家底、活資源”到“強產業、聚人心”,輝縣市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成功實踐有兩點值得重視。
其一,摸清“家底”是基礎。7年前,輝縣市孟莊鎮南陳馬村集體經濟一年的收入只有3500元,而今年預計突破100萬元。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做強產業是南陳馬村的成功秘訣。“家底”搞不清,經營不規范,“人情合同”“低價長租”現象普遍,讓少數人得了好處,吃虧的是集體和廣大村民,也不利于長遠發展。輝縣市就從摸清“家底”入手,在此基礎上建立農村集體財產監管平臺、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管好、用好“三資”,盤活資產,發展富民產業。
其二,“農票”改革解難題。一些地方在發展過程中過分依賴“輸血”性投資、扶助等,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沒有發展后勁。輝縣市按各地自身情況,鼓勵支持山區念好“山水經”、平原做好“土地文章”、城郊打好“融合牌”。針對資金不足問題,他們試點推行“農票”改革,土地經營權、閑置廠房等資產的收益權量化成“農票”,村集體可以用“農票”進行質押貸款。這一學習其他先進地區做法的舉措,打破了資金瓶頸,讓產業發展走上持續健康之路。
沒有巨額投入,只有機制創新、大膽改革,以“數智大腦”管好家底,用產權市場激活價值,借“農票”制度打破融資瓶頸,最終凝聚起干事創業的合力。這深刻證明,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優勢轉化為治理與發展效能。輝縣的探索實踐,為各地破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收益較低的難題,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鮮活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