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破局 陽光賦能 ——漯河公共資源交易數字化改革工作紀實
“手機掃碼登錄、一鍵提交材料、在線觀看開標……五年間,我見證了漯河公共資源交易從‘面對面’到‘屏對屏’的變革。”10月29日,我市一家建筑企業負責人李女士完成電子投標后,由衷感慨,“如今全程留痕、陽光透明,讓我們小微企業真正感受到了公平與效率!”
“十四五”期間,市行政審批和政務信息管理局、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以“數字賦能、陽光交易”為主線,以“讓服務對象滿意、讓政府放心”為目標,推動公共資源交易實現全流程革命性重塑。從“紙質材料堆成山”到“數據跑全程”,從“線下排隊等結果”到“云端智能定標”,這是一場深刻的制度性變革。
五年來,漯河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累計服務企業2.17萬家,完成交易項目9548宗,交易總額突破1167億元,節約資金144.89億元,實現資產增值2.52億元。這一組亮眼數據的背后,是我市以數字化改革破解傳統交易堵點、以陽光化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的生動實踐。該平臺已成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交易基石”和“效率引擎”。
“一網通辦”破壁壘
全域協同釋放市場活力
我市以業務“一網通辦”、信息“一網公開”、監管“一網協同”為核心,通過數字化重構交易體系,有效破除區域分割與信息孤島,讓經營主體辦事更順利、參與更容易。業務“一網通辦”,資源配置更高效。深化“一個平臺管交易”改革,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縣一體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形成“市縣一體、同城合一”的“十統一”工作架構。打造經營主體誠信庫,推行信息一次錄入、全程共享,實現標前材料免重復提交,顯著提升交易效率。信息“一網公開”,公平參與有保障。針對必須招標的工程項目,實行招標計劃提前30日公開、招標文件提前3日公示制度,方便投標人提前準備。“十四五”期間,累計發布招標計劃、招標公告1921條,有效保障經營主體平等參與權。監管“一網協同”,智慧監管筑防線。建成公共資源交易數字化監管分析平臺,構建決策、執行、預警、監管、服務、督查、評價、反饋的智慧監管閉環。通過智慧艙實現交易現場一屏盡覽、交易行為動態預警,強化圍標串標風險監測能力,公示不良信用信息,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約束機制。
這一創新體系不僅提升了資源配置效率,還為經營主體營造了公平、透明、高效的環境。
科技賦能新模式
“不見面交易”破解效能瓶頸
以“不見面、零跑腿、高效率”為目標,對交易平臺進行功能革新,用技術壓縮流程、減少干預,實現交易更快、更優、更公平。交易“云上”辦,效率大提升。我市打造“不見面開標”模式,投標人登錄不見面開標大廳系統,通過CA登錄、在線投標等“云上”操作完成開標。依托高帶寬、低延時技術,開標時長由平均1小時縮短至15分鐘以內。專家“自動抽”,等候成歷史。改變傳統人工現場抽取模式(原流程最短20分鐘,項目集中時需要排隊),啟用定時自動抽取系統,開標當日7:30自動隨機抽專家,并通過語音、短信雙渠道通知,全程無干預。單項目開評標用時縮短2小時至3小時。“雙盲雙隨機”,異地可評審。依托河南省遠程異地評標調度系統,借助人臉核驗、遠程音視頻評審,實現專家盲抽、項目盲評、副場隨機、機位隨機,破解資源配置不均、利益圍獵難題,目前已開展“雙盲”評審項目118宗。見證加“雙碼”,監管更精準。上線“數字見證”系統,以音視頻實時監控實現“一人多標”,替代傳統“一人一標”;同步創新“一標一碼”機制,生成帶唯一二維碼的電子見證書,為監管、審計等部門查處違規行為提供數據支撐。評定“雙分離”,公平有保障。“評定分離”改革常態化,將評標委員會評標與招標人定標拆分為獨立環節,讓專家回歸參謀角色,確保招標人權責統一與政府項目評優擇優。“十四五”期間,已完成“評定分離”項目35宗,涉及資金約15億元,涵蓋市政、鄉村建設等領域,全過程“零投訴”,招標人定標自主權與責任壓實度雙提升。
“陽光交易”樹品牌
打造公信力標桿
以“陽光交易”為核心品牌,通過全流程公開、多維度監督,實現公共資源交易全民可見。履約合同在線監管。針對標后合同管理與履約監管薄弱的問題,建立健全電子合同管理相關制度,打造電子合同在線簽署系統,并與市工程建設領域行政審批系統互聯互通,實現合同在線簽署、備案、監管全流程覆蓋,規范標后合同修改失控的問題,合同在線簽訂率高達99%以上。評標現場實況直播。通過在交易服務大廳設置大屏幕,將評標室的工作情況通過視頻直播系統實時播放,公眾可在服務大廳觀看評標過程,打破了以往評標過程的神秘感,使交易真正實現公開透明運作。社會監督多元化。從2017年開始連續舉辦媒體開放日活動,邀請紀檢監察、行政監督等部門代表及各級新聞媒體代表走進交易場所。推行社會監督員制度,在專家抽取、開標評標等環節引入全滲透機制,進一步提高交易活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精準服務暖人心
減負讓發展“輕裝上陣”
聚焦企業需求與重點項目建設,推出CA互認、融資減負、綠色通道等精準服務,為經營主體降成本、提速度、解難題。推行CA互認,打破“一地一證”壁壘。建成全國第7家、全省首家移動CA數字證書跨區域互認平臺,實現全國服務互通,助力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經營主體只需要一次注冊、一套CA,即可在全國互認平臺享受無差別服務,為跨區域業務開展提供極大便利。推進降本減負,為企業“松綁輸血”。多舉措降低招標投標市場成本,尤其惠及小微企業:推出中標貸、電子保函,實現全流程在線即申即辦;取消招標文件費、資格預審文件費,以及工程建設勘察設計、物業項目投標保證金,改由信用承諾函替代;AAA級服務類企業可憑信用抵消保證金。累計為3594家企業減負4.19億元。重點項目“三優先”,綠色通道護航發展。針對交通樞紐、市政設施、民生保障等領域的重大項目,建立重點項目交易綠色通道,實行優先受理、優先安排、優先服務的原則。安排專人對接重點項目單位,提前了解項目交易需求,為項目單位提供交易流程咨詢、政策解讀、技術支持等全方位服務,幫助項目單位解決交易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確保項目交易順利推進。
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開局的交匯點,市行政審批和政務信息管理局、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將繼續以“數字化、陽光化、便民化”為方向,計劃推動機器管招投標等改革,進一步壓縮交易時長、降低企業成本,為漯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交易動能。
來源:漯河日報
責編: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