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霞的秋日巡格路
8月23日午后,烈日炙烤大地,地面熱浪蒸騰。舞陽縣孟寨鎮孟王村第五網格的網格長王小霞背著帆布包準時出門了。帆布包沉甸甸的,里面裝著她巡格的“三件寶”:水杯、民情記錄本、手機。
“這日頭再毒,該走的戶也得走到,不然我心里不踏實。”小霞抹了把額頭的汗,腳步輕快地拐進了胡同。
“小霞,快來幫我查查低保救助金到賬沒有?”村民王戰紅顫巍巍地站在院門口招手,手里攥著一張銀行卡。小霞快步上前,掏出民情記錄本,在上面認真寫下“王戰紅,低保救助金查詢”。隨后,她點開手機里的村級職能部門下沉人員名單,聯系相關人員協助查詢,很快便調出了低保救助金到賬明細。
“王哥,您看,這個月的低保救助金幾天前就到賬了,明細在這兒。”小霞把手機遞給他,特意調大了屏幕字體。王戰紅瞇著眼睛湊近屏幕,看清數字后,笑著說:“以前查低保救助金,得騎著三輪車跑十來里地去鎮上,遇上人多還得排隊?,F在真好,你上門就給查好了。這網格真是幫老百姓解決了不少問題!”
處理這樣的事情在小霞的巡格日常里是常態。孟王村按照“規模適度、無縫覆蓋”的原則,劃分出8個農村網格、1個專屬網格,組建“一格多員”的服務隊——8名網格長帶領16名網格員,把服務觸角延伸到全村434戶1561人的家門口。
小霞負責的第五網格,涵蓋73戶村民。她的民情記錄本上密密麻麻記著工作內容:“張半來,咨詢地款到賬問題。”“徐鳳霞,68歲,家庭病人較多,需要重點關注。”“介玉春,種糧大戶,需要提醒農業保險續保。”……“這些事看著小,可都是村民的心頭事,處理起來不能馬虎。”小霞對記者說。
不知不覺間,日頭西斜,澧河岸邊的風漸漸涼了。這時,小霞的手機又響了,是村民王大娘打來的,她說家里的水龍頭壞了。小霞立刻拿起帆布包往電動車旁走:“王大娘,別急!我這就過去。”在一次次的巡格中,小霞民情記錄本里的內容越來越多。這些看似瑣碎的記錄,正是孟王村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生動實踐。村里構建的“線上治理+線下服務”體系,實現了基層治理“指尖辦”與民生服務“零時差”。這便是村民幸福滿格的密碼。
如今的孟王村,不僅有高效的網格服務,還有蓬勃發展的產業:300畝香菇種植基地里,村民們忙著澆水;村里坑塘、屋頂上的光伏發電板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每年能為村集體增加收入二十余萬元;黨群服務中心廣場上,健身器材一應俱全,傍晚時分,老人們坐在長廊下拉家常,孩子們在一旁追逐嬉戲,其樂融融。
“下一步,我們要繼續完善網格服務,細化‘一格多員’職責分工,同時擴大香菇種植規模,探索光伏產業延伸項目,讓每一位村民都能感受到黨組織的關懷,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孟王村黨支部書記孟留記說。
來源:漯河日報
責編: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