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的生動表達 ——我市入選第十二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主展作品透視
9月23日,第十二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在臨潁縣食尚年華田園綜合體開幕。本屆大展共展出116件作品,包括單幅38件、組照78件。其中,由市攝影家協會主席白喜龍拍攝的名為《新時代新農村新社戲》單幅照片被評委會推薦為大展主展作品。
這幅照片何以成為大展主展作品?其背后究竟蘊藏著怎樣的故事?9月26日,記者采訪了白喜龍。
“這幅照片拍攝于今年2月21日,適逢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黑龍潭鎮老應村一年一度的農歷傳統廟會……”白喜龍拿著畫冊,指著照片娓娓道來。那天下午,他帶著相機和無人機來到了村里,看到整潔、漂亮的村容村貌,便產生了創作沖動。廟會戲劇演出現場,座椅擺放整齊,兩側大屏幕直播演出,讓觀眾仿佛置身于城市劇院。“農村傳統廟會也能如此整潔有序,不正是農村新面貌的真實體現嗎?”白喜龍說。他隨即利用無人機從該村多個角度觀察取景,回傳的畫面令他驚喜,最終定格成這幅作品。“這幅照片雖然拍攝于老應村,卻是近年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我國農村面貌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縮影。”白喜龍感慨地說。
記者看到,《新時代新農村新社戲》這幅照片主題突出、時代氣息濃厚,通過村民觀看豫劇的場景反映了文化惠民政策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把“三農”故事講得鮮活生動、直抵人心。
“我的老家也在農村,我對農村有著特殊的感情。從土坯房到兩層小樓,從泥濘小路到柏油馬路,農村物質條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讓我欣喜。所以,我一直很關注‘三農’題材。”談及拍攝體會和拍攝技巧,白喜龍說,隨著拍攝設備的不斷更新,攝影愛好者有了更多的創作空間,特別是無人機的出現和應用為攝影者提供了新視角,讓照片更有視覺沖擊力。但是,要想創作出優秀的攝影作品來,攝影者除了有好的構思和選題外,還要具備熟練的設備操控技術和圖像后期處理技術。
白喜龍介紹,近年來,我市許多攝影師把鏡頭對準沙澧熱土,定格鄉村振興新景。這些“沾泥土、帶露珠”的作品不僅是藝術的結晶,還是漯河的“視覺名片”,得到了本屆大展評委會的肯定。我市有40多幅佳作入選本屆大展“中原沃土 食尚漯河”平行展,讓更多人通過照片看見了鮮活的漯河。“攝影人有責任記錄時代進步和生活變化,為時代、為人民留影。”白喜龍深有感觸地說。
來源:漯河日報
責編: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