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變廢為寶 助力綠色農業發展__新聞頻道——漯河網-漯河市委、市政府唯一重點新聞門戶網

  • <i id="c9pcs"></i>

    秸稈變廢為寶 助力綠色農業發展

    來源: 時間:2025-11-14 08:33:00 點擊: 今日評論:

    秸稈變廢為寶 助力綠色農業發展

    11月12日,位于召陵區老窩鎮支毛陳村的漯河市林東再生資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林東再生資源),6000平方米的秸稈綜合利用車間內一派忙碌景象,切割機、破碎機、制粒機等設備有序運轉。原料區內,成捆的秸稈與枯枝整齊碼放,傳送帶將這些秸稈和枯枝送入粉碎機。金屬齒爪快速轉動,將成捆的原料打碎。這些物料通過密閉管道被輸送至制粒機,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成為生物質顆粒燃料,不斷從出料口滾落。

    “別小看這些燃料。它們的性價比可不低。”林東再生資源負責人于要停介紹,生物質顆粒燃料在工業領域可作為鍋爐燃料,替代煤炭用于化工、板材等行業的高溫蒸汽生產,幫助企業降低20%至30%成本,碳排放量較燃煤減少90%;在農業領域,是農業合作社烘干糧食的好幫手。這些燃料還可用于家庭壁爐供暖、農村土灶烹飪,燃燒時長是散煤的1.5倍,且無煙塵,燃燒后的草木灰經加工還能成為優質有機肥,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真正實現秸稈“從田中來、到田中去”。

    “2024年,我們外出考察時,發現秸稈還可生產成生物質顆粒燃料,當即投資400多萬元從廣東引進3條先進的生產線。”于要停介紹,目前林東再生資源每天能處理400噸秸稈、生產300噸生物質顆粒燃料,一天產值在20萬元以上,年產能超10萬噸,已成為區域內新能源材料制造領域的龍頭企業。

    為促進秸稈循環利用,老窩鎮重點構建高效、規范、安全的“收、儲、運”體系。該鎮全面推廣機械化打捆技術,在各村設立臨時堆放點,由專業合作社對接打捆、運輸團隊,為農戶提供免費上門回收服務;建設具備防雨、防火功能的標準化收儲中心,今年新增10條高效打捆收儲線,單套設備日作業能力達500畝~600畝,7天~8天即可滿足全鎮秸稈處理需求;搭建秸稈資源數字化監測平臺,實現對秸稈從回收到加工再到利用的全過程數據追蹤與動態管理。目前,該鎮已在紅石橋村、寇營村、軍李村等10個行政村劃定試點,每村選擇2000畝地推行秸稈循環利用模式,通過秸稈循環利用,為當地創造了收集、打包、運輸等就業崗位。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堅持產量產能、生產生態、增產增收一起抓,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

    談及未來,于要停指著車間外預留的空地說:“計劃一兩年再上幾條生產線,擴大回收范圍,進一步提升產能。到時候不僅能滿足本地市場,還能輻射周邊省份市場。”更長遠的藍圖,早已在他心中鋪展開來。他不僅要收秸稈、賣產品,還要織密秸稈循環利用網絡。優質秸稈經青貯、氨化處理后,成為牛羊等動物的優質飼料,形成“秸稈—飼料—養殖—糞肥—還田”的生態循環鏈;處理后的秸稈可作為食用菌栽培基質、可用于花卉苗木無土栽培,延伸農業產業鏈;秸稈加工成生物質顆粒燃料,燃燒后的草木灰又能作為肥料;秸稈作為工業原料,生產環保板材、紙漿、一次性環保餐具;粉碎的秸稈直接還田,為下一季農作物提供養分。“要把秸稈‘吃干榨凈’,一點兒都不能浪費。”于要停說。
    來源:漯河日報
    責編:翟柯

    • 集群躍升:漯河休閑食品產業創新進階之路

    • 光影繪就“三農”圖景 文藝賦能“三城”建設 ——第十二屆全國農民攝影大展及平行展紀實

    • 創新創業蔚然成風 食品名城動能澎湃

    • 我市發揮主導產業優勢,強化創新引領、龍頭帶動,構建標準體系,做強冷鏈物流——融入服務大市場 食品產業 煥新升級

    • 奮楫揚帆逐浪高 ——看經開區實干爭先挺進工業經濟主戰場

    • 1
    • 2
    • 3
    • 4
    • 5

    最新 / 新聞

    一周 / 新聞排行



    主辦單位:中共漯河市委宣傳部 漯河市互聯網新聞中心 承辦:漯河市廣播電視臺  豫ICP備05017908 
    Copyright © 2000 - 2012 LUOH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網 版權所有

    豫公網安備 41110202000117號

    欧洲av在线欢看_人妻在线无码专区_亚洲av男人的天堂_国产最新无码不卡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