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潁縣皇帝廟鄉特色農業產業代表聯絡站田間地頭解民憂 產業鏈上踐初心
“郭代表,最近連續陰雨,俺家洋蔥苗長得又弱又小,這可咋辦?”10月12日,在臨潁縣皇帝廟鄉特色農業產業代表聯絡站(以下簡稱聯絡站)里,吳集村農戶吳向離滿臉焦急地問。駐站人大代表郭建成詳細詢問苗情后,當即給出了解決方案:“苗小苗弱要立即壯苗,但不能用激素類的肥,不然后期抗逆性會差,影響收成。”
這樣“農戶有呼、代表有應”的場景,在這個聯絡站已成日常。近年來,在皇帝廟鄉黨委和鄉人大主席團的大力支持下,聯絡站聚焦本地大蒜、洋蔥、馬鈴薯等特色農業產業,以“服務產業、鏈接代表、惠及群眾”為核心,輻射全鄉19個行政村,構建“代表在產業鏈上履職、服務在田間地頭落地”的工作格局,讓聯絡站成為名副其實的“助農樞紐”。
走進設在河南百畝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聯絡站,農情議事角、產品展銷窗口、助農履職長廊、技術培訓室、產業研學基地等功能區一目了然:產品展銷窗口里擺放著大蒜、洋蔥等特色產品,展示著“臨潁大蒜”地理標志產品、耐儲運洋蔥新品種等成果;助農履職長廊上,圖文并茂地記錄著“利皇”牌大蒜品種培育、間作套種技術推廣等典型案例,也見證著代表履職成果與產業發展歷程。“每周三,代表在農情議事角輪值坐班接待農戶,收集群眾關于灌溉、種植、銷路等訴求。”該聯絡站站長郭建成說,農戶訴求會被梳理成“問題清單”,能當場解決的問題直接解決,不好解決的問題則予以登記,由代表牽頭限時向有關部門反饋。同時,聯絡站每季度聚焦1個產業難題召開議事會。另外,聯絡站還根據農戶訴求,定期邀請農技專家、市場能手等在技術培訓室開展專題講座和經驗交流,讓農戶從“憑經驗種地”轉向“靠技術增收”。
“不管是播種還是收秋,遇到難題來聯絡站,準能找到解決辦法。”農戶馬占營的話,道出了當地農戶的心聲。在聯絡站內,張貼著12名駐站代表的詳細信息。聯絡站依托5個管理區副站長進行包聯,精選6名人大代表組成農業服務專班,幫助農戶解決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難題、堵點;推行“代表接訪+田間走訪”雙軌并行服務機制,要求代表每周至少用1天時間走進蒜農儲存棚、洋蔥收購點、大蔥種植地等,收集農戶訴求,及時解決農戶遇到的難題。今年以來,已為農戶解決種植、儲存、銷路等難題16個。
為了帶動農戶增收,聯絡站充分發揮代表活動平臺優勢,在全鄉推廣“洋蔥—南瓜—西蘭花”間作套種及大蒜“氣生磷莖”、馬鈴薯氣霧培繁育等新技術,構建從技術培訓到保底價收購的全鏈條服務體系。通過探索“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帶動附近300名村民就近就業。為解決大蒜、洋蔥儲存難題,推動建成800噸容量冷庫一座,另一座1000噸容量冷庫也在建設中;了解到薯農面臨“種植品種退化、產量不穩”的問題后,代表們積極協調,引進優質脫毒馬鈴薯種薯,使畝產、商品率、售價同步提升。
采訪中,提及聯絡站的作用,農戶們有說不完的話。“過去,我們村里的路和地里的生產路都是土路,下雨時出行不便。我們把這個問題反映給了聯絡站。經過代表們的努力,這些道路很快都被硬化了。”“聯絡站經常邀請農業專家來講課,內容豐富且實用。還邀請專業人士來教我們如何使用無人機打藥。”……
“我們將持續深化特色聯絡站建設,推動更多科技、人才、技術、資源向鄉村匯聚,助力人大代表更好服務群眾,努力打造新時代基層人大工作的‘皇帝廟樣板’,為農業現代化產業體系添磚加瓦。”皇帝廟鄉黨委委員、人大主席劉思遠說。
來源:漯河日報
責編: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