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人在“新家”安享晚年
“這里飯菜很好吃,房間里打掃得很干凈。”10月25日,在舞陽縣吳城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的院子里,87歲的王瑞亭一邊悠閑地散步,一邊向記者講述在這里的幸福生活。作為2013年入住原吳城鎮敬老院的老住戶,他見證了這里十余年來的變化。
近年來,我市面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全市常住人口234.3萬人,60歲以上人口達56.8萬人,老齡化率高達24.24%,養老服務供需不匹配、結構不平衡、城鄉差距較大等問題突出。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口基數大,居家養老雖是主流,但受年輕人口流動、家庭結構變化等因素影響,機構養老的補充作用日益凸顯。然而,以前的鄉(鎮)敬老院只收住特困老人,導致很多床位閑置,普遍存在利用率低、服務水平有限等問題,轉型勢在必行。
2025年,我市繼續將提升農村普惠養老服務能力列為民生實事之一,把實現32個鄉(鎮)敬老院轉型為區域養老服務中心作為年度目標任務。
為確保轉型工作落地見效、走深走實,我市從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三個維度系統謀劃,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村養老服務升級路徑,成立市、縣級工作專班,聯合多部門協同推進,形成工作合力;同時,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各縣區通過多渠道籌資,全力將鄉(鎮)敬老院升級為集集中供養、行業指導、信息服務、技能培訓于一體的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推廣縣域養老機構管理制度、服務標準、院民服裝、食材配送“四統一”模式,探索公建民營、公建國營等多元管理模式,明確縣級統管資產、專業機構運營維護、鄉(鎮)政府監督保障的層級責權,并深入調研論證,制定公建公營敬老院收住社會老人的床位費、護理費標準,讓管理更規范。以政企合作提升服務水平,放大品牌效應,拓寬“1+N”多元化普惠服務渠道,涵蓋社會代養、日間照料、上門服務等;同時,加強護理人員培訓,按標準配備持證護理人員,為入住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康復、文化娛樂、心理疏導、臨終關懷等全方位、專業化服務。
如今,這一民生實事的推進成效顯著。今年75歲的張老太切實感受到轉型帶來的便利。今年6月,她不小心摔斷了腿,手術后需要臥床休養至少3個月。與子女商議后,她選擇入住吳城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剛來的時候只能躺在床上,護工每天給我端水端飯,幫我擦洗身體,照顧得可好了。你看現在,我都能自己走路了。”張老太笑著說。
原吳城鎮敬老院院長谷翰舫告訴記者:“以前的鄉(鎮)敬老院只收住特困老人,像張老太這樣有需求的社會老人很難有機會入住?,F在,敬老院轉型為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后,不僅管理更加規范,硬件設施得到大幅提升,服務對象也得以拓展。目前,吳城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除了收住33名特困集中供養對象外,還收住了12名社會老人,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
10月26日,記者在召陵區召陵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看到,老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有的在娛樂室看電視,有的在綜合活動室打牌。宿舍內,床頭設有緊急呼叫器,衛生間安裝了適老化扶手,細節之處盡顯對老人的關懷。功能區內,餐廳、活動室、診療室、評估室、康復室等一應俱全,全方位滿足老人的生活需求。
據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鄉(鎮)敬老院轉型為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后,院容院貌、管理水平、人員待遇等方面均有了明顯改善。截至目前,全市已推動35個鄉(鎮)敬老院轉型為區域養老服務中心,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累計收住社會老人近400名。
在運營模式上,我市也探索了新路徑——22個養老機構由縣級民政部門直管,同時引入3家第三方專業機構連鎖運營,負責為老人提供照料護理、醫療康復等服務,成功實現了養老機構從兜底保障型向普惠支持型轉變,不僅有效破解了農村養老難題,還讓越來越多的老人享受到優質、普惠的養老服務。
來源:漯河日報
責編: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