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趙檬 王怡瀟 董蕾)拍照、掃描、上傳、入庫、復原……10月29日早上,洛陽龍門石窟的萬佛洞前搭起了腳手架,蓋上了絨布,文物保護工作
當龍門石窟的飛天壁畫通過VR技術突破物理空間限制,河南正以科技創新為支點,撬動起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全新格局。從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龍門石窟的重要指示到智慧文旅與鄉土IP的深度融合,一場關乎文明傳承的數字化革命正在中原大地上演。

流散文物復位展示
“目前,這里進行的是萬佛洞三維數字化建模及展示項目。”龍門石窟研究院講解員馬丁告訴記者,通過三維數據采集建立龍門石窟數字資源庫,也是給石窟本體建立“數據檔案”,對石窟數據進行數據儲存。
記者面前的馬丁,在龍門石窟擔任講解員已逾十年。當他拿出隨身攜帶的手機,熟練地調出“云上龍門”中的三維模型時,眼神里閃爍著光彩,他說:“十年前,我全靠一張嘴描述‘這里曾經有什么’;現在,我能直接展示‘這里原來什么樣’。”
從數據采集到“數字生命”的構建
“你們看,這座造像就是數字修復的成果體現。”馬丁在萬佛洞前停下腳步,在手機上一劃,一尊菩薩像的虛擬復原圖便緩緩旋轉,“這是我們完成的‘最美觀音像’虛擬復原。”
自2021年啟動高精度數字資源庫建設以來,龍門石窟已完成藥方洞、敬善寺等多個洞窟的數字化建檔。“現在不僅能做整窟三維漫游,還能進行毫米級測量、多角度剖面分析。”馬丁邊說邊演示,“就連幾十年前的老照片,都能與現狀精準疊合比對。”

最美觀音像。
最讓馬丁感慨的,是流散文物的數字化復位。“有些造像身首異處百余年,如今在數字世界里終于‘團圓’。”2022年起,龍門石窟與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機構合作,通過數據共享,確認了十余件流散文物的原位。
“我們通過三維掃描和3D打印,讓虛擬復位變成了觸手可及的實體。”馬丁指著一件3D復原造像說,“這件作品的原始殘件在龍門,流失部分收藏在上海,如今通過數字化技術,它們終于能夠‘重逢’了。”
從實驗室走向大眾視野
近日,第四屆文博社教案例宣傳展示活動結果揭曉,“云上龍門牽手金陵棲霞山”系列直播被選為“第四屆文博社教案例宣傳展示活動優勝案例”。
其實,龍門石窟研究院數字化研究成果正以各種形式“走出去”。古陽洞四大龕、禮佛圖等代表性龕像的高精度3D復制品,已在全國多地巡展,該展覽還榮獲2023年度河南省優秀展覽獎。
“最讓我欣慰的就是‘云上龍門’小程序。”馬丁掏出手機演示,“游客哪怕遠在千里之外,也能沉浸式欣賞石窟藝術。”與此同時,他們的工作還吸引了央視《探索·發現》《考古公開課》等欄目制作專題節目,相關項目更入選文旅部2024年數字化創新示范案例。

云上龍門小程序中通過數字化修復展示洞窟古今對比。
在馬丁看來,數字化不僅改變了文物保護方式,更革新了文化傳播的路徑。“以前講解時,說到破損處總是心存遺憾?,F在,我可以帶游客穿越時空,欣賞完整的彩繪藻井,聆聽每一尊造像背后的故事。”
據馬丁介紹,龍門石窟數字化工作近年來的重心逐步從前期的文物數據采集轉移到數字化成果的綜合應用,以數據為支撐,助力提升石窟寺保護、考古、綜合研究、展示利用等工作,讓龍門石窟攜帶的豐富多元文化信息走出去、活起來,用現代科技講好“龍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