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種富農,河南新鄉市延津縣任莊村依托現代農業科技,推動小麥、玉米等作物規?;N植,發展智慧農機與精深加工,為新時代農業發展注入創新活力。
朱鹮興業,陜西漢中市洋縣草壩村守護朱鹮棲息家園,堅持有機種植理念,培育觀鳥經濟與生態旅游,譜寫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樂章。
11月1日20:00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將在總臺CCTV-1綜合頻道播出,央視網、央視頻客戶端同步播出。

本期節目將帶您走進河南新鄉市延津縣任莊村和陜西漢中市洋縣草壩村。田疇沃野間,品任莊村如何以科技賦能現代農業,實現從“靠天吃飯”到“智慧種田”的轉型,筑牢產糧根基;碧水青山畔,看草壩村怎樣用生態引領產業發展,鋪就由“護鳥育林”至“興業富民”的路徑,守護綠色家園?!渡剿g的家》邀您解碼中國鄉村的創新實踐,見證科技讓豐收更有保障,感受生態為發展注入動力。
良種千鈞力 智慧沃野
新任莊村從會種田到“慧”種田
中原熟,天下足。“河南作為農業大省,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對全國影響舉足輕重。”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常年穩定在1.6億畝以上,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
本期節目,由主持人撒貝寧、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段懷清、演員熱依扎組成的 “山水小分隊”來到了河南新鄉市延津縣任莊村。

“山水小分隊”一到地頭,就跟著鄉親們鉆進青紗帳般的玉米地忙活起來。輕撕苞葉,順勢一掰,當層層綠衣褪去,飽滿的玉米棒躍入眼簾。采摘的玉米被運往集中晾曬場地,唱著“兄弟們加把勁!嘿喲!嘿喲!”的號子,“山水小分隊”與鄉親們并肩勞作,將玉米歸倉。他們的汗水與笑語,正是對“耕耘”二字最赤誠的詮釋。
在任莊村的田野上,“山水小分隊”親眼見證了現代農業的精準與高效。玉米收獲機十幾分鐘便完成一畝地的采收、玉米脫粒機每小時可處理六七畝地的玉米棒……形態各異的專業農機貫穿從種到收全流程,筆直平坦的標準化道路直抵田間地頭,更是打通了大型農機下田的“最后一公里”,確保“有機可用、有路可走”。返鄉種糧的肖紳對此感受真切。他承包的14畝土地,以前收秋要忙活一個月,如今農機助力,兩三天就能完成。于他而言,這片土地不僅是全家的生計來源,更是情感的根系所在。

今年,“農業新質生產力”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智慧農機、良種良法等新要素正為糧食生產帶來新動能。當地農業局技術人員現場演示了墑情檢測儀,通過傳感器將溫度、濕度等數據實時傳輸至平板電腦,生成精準的“體檢報告”,并據此推薦適宜種植的作物品種。這些扎根田間的技術和深入一線的服務,共同筑牢了“中原糧倉”的根基。通過規?;N植1500畝小麥、1300畝玉米和280畝花生,任莊村農戶收入從幾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

改變不僅在于效率的提升,更在于價值的重塑。以延津小麥為代表的“新鄉小麥”,成為全國首個麥類的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第一船出口到國外的食用磨粉小麥。出眾的品質優勢,吸引魯花等龍頭企業在此興建現代化加工基地,配備動態恒溫倉儲,讓小麥住進“空調房”??萍假x能下誕生的小麥粉,麥香更為濃郁。在“面面俱到‘食’驗室”等環節中,“山水小分隊”和孩子們共同追溯了一顆小麥的“生命之旅”:從田間地頭的種子,到廚房里的高低筋面粉,再到餐桌上的花樣美食。這場奇妙的探索,讓“粒粒皆辛苦”從書本上的詩句,化作大家心中真切而具象的感知,珍惜糧食、感恩自然的種子,就此在心田生根發芽。

“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今天的任莊村,越來越多的農戶正告別傳統耕作模式,向著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當科技扎根土地,當產業價值持續提升,穩產增收的底氣就越攢越足——這正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在中原大地上最生動的寫照。
朱鹮展翅翼 生態富鄉村
草壩村從守護自然到和諧共贏
陜西省生態資源富集,森林、草原、濕地與荒漠共同構成三秦大地獨特的自然畫卷。地處秦嶺南麓、漢江之濱的洋縣,正是“東方寶石”朱鹮的故鄉。
由主持人王嘉寧、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王湛、歌手胡海泉組成的“山水小分隊”,深入位于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陜西漢中市洋縣草壩村,探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朱鹮曾廣泛棲息于東亞各地,后因棲息環境變遷數量驟減。村民華英向“山水小分隊”講述了一段守護的故事:1981年,全世界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秦嶺深處的洋縣姚家溝被發現,從此開啟了長達40余年的保護歷程。當地村民封山育林、守護濕地,為朱鹮營造出理想的棲息環境。他們冬季主動為農田蓄水,確保朱鹮有足夠的覓食區域;夏季插秧時,每畝田留下一分不插秧,為朱鹮開辟覓食通道。這些細致入微的保護措施成效顯著,如今,洋縣本地朱鹮數量已達8000余只。

晨光初現,“山水小分隊”跟隨華英探訪朱鹮夜棲地。薄霧中,朱鹮們悠然蘇醒,展翅掠過如鏡的水面,在晨暉中翩然起舞。眾人屏息凝神,用鏡頭記錄下這片土地與生靈和諧共處的雋永畫面。
為守護朱鹮的生存環境,當地村民在水稻、黃金梨等作物種植中全程不使用化肥農藥,轉而采用純天然狼刺角驅蟲劑。狼刺角莖稈布滿細密尖刺,其果實與外殼均為有效的天然驅蟲原料。“山水小分隊”和村民共同采摘并熬制狼刺角驅蟲劑,制作時按1:3的比例將狼刺角與冷水一同入鍋,煮沸后持續熬制,最終得到的原液通過無人機進行噴灑,一畝田地僅需30秒即可完成作業,高效又環保。

這種代代相傳的生態智慧,既守護了朱鹮的安全棲息,也維系著這片土地的純凈。2015年,洋縣成功躋身全國首批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以此為契機,當地有機農業蓬勃發展,已成為推動企業增效、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其中,有機稻谷的市場價格較常規稻谷高出50%以上,顯著提升了種植效益。
如今,在草壩村,朱鹮已變成村民們的“鄰居”。它們時而在稻田中悠然踱步,時而在枝頭嬉戲玩耍,在這片土地上安心棲息、繁衍生息。華英和女兒不僅義務為游客、學生科普朱鹮保護知識,還提供拍攝路線規劃、鳥類識別等服務。
父女倆憑借對朱鹮習性的熟悉,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鳥導”。他們家的民宿從2007年僅有3間客房,逐步擴建為擁有20間客房的“朱鹮人家”,每年接待觀鳥游客超過7000人次。由于朱鹮是常年棲息于此的留鳥,越來越多的村民投身于生態旅游事業,專職“鳥導”年收入可達6萬元。

“村前米糧川、村后花果山、村內大花園”,草壩村成功探索出“觀鳥經濟+有機農業+生態旅游”的綠色發展模式。這一實踐生動詮釋著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當我們以敬畏之心守護這片綠水青山,大自然便以豐厚的饋贈回饋這片土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在這里相得益彰,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發展之路。
任莊村以科技賦能、良種興農;草壩村以朱鹮為媒、有機富民。11月1日,《山水間的家》邀您品嘗秋糧的豐碩甘甜、感受朱鹮的翩躚詩意,品讀中國鄉村在綠色發展道路上書寫的創新實踐與生態智慧。
來源:央視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