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今年10月13日是第36個國際減災日,主題是“投資韌性建設,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盡管全球防災減災已取得顯著進展,但氣候變化加劇了災害的復雜性與連鎖性。無論臺風、山洪、地震等突發性災害還是旱災、澇災等持續性災害,都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反映出抵御極端災害韌性能力和防災減災應急能力仍亟待提高。
我們必須加強災害韌性建設,樹牢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針對風險防控、抗災設防、應急處置、救災救助等方面的短板弱項,持續加大政策、資金、技術等投入力度,強化源頭治理、綜合施策,切實在農業、能源、水利等重要基礎設施及學校、醫院、養老院、旅游景區等公共服務設施等規劃建設中,完善韌性設計標準和抗災設防要求,留足安全空間。同時,還要深刻汲取近年來城市內澇、堤防潰決、橋梁垮塌等災害教訓,持續加大隱患排查整治、防災工程、應急物資儲備庫(點)建設力度,著力補齊關鍵防災設施短板,并引導企事業單位和有關方面加大涉災安全投入,營造全社會投資韌性建設的良好氛圍。
防災減災的韌性建設,既需要加大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也要同樣重視以公眾教育為主的軟性能力建設,只有凝聚政府、企業、社區、個人的合力,才能織密防災減災的安全網。我們要結合實際,緊扣主題,深入開展災害韌性理念宣傳教育,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線上線下防災減災展覽展示、科普講座、模擬體驗、疏散演練等活動,強化宣傳引導,不斷提升全社會對災害韌性建設的認知水平,并牢固樹立災害風險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制度,強化災害風險信息應用,完善落實災害韌性建設標準要求,有效降低存量風險。同時,針對市場主體和融資機構,組織開展災害風險管理培訓,鼓勵企業、金融機構實踐災害韌性建設理念,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公眾參與災害韌性建設,筑牢防災減災救災人民防線。
防災減災的終極目標在于“人人有責”。防災減災不是專家或政府的“專利”,而是每個普通人的必修課,每個人必須成為自身安全的第一責任人。當防災意識融入血脈,當應急能力成為本能,我們才能以“小細節”匯聚“大能量”,真正實現“與風險共存,與災害共舞”的韌性社會,在災害來臨時守住生命底線。
來源:漯河日報
責編:翟柯